就外觀而言,兩種原型車的設計還是有很大差異的。
一型車為鉚接炮塔和車身,搭載80㎜短身管炮,并列機槍、炮塔頂部機槍、車體航向機槍共三挺736㎜機槍;懸掛為板簧、獨立式,也就是五個大直徑負重輪;動力為一臺300匹馬力十缸風冷汽油機;空重26噸。
二型車為鑄造炮塔、鉚接車身,外觀上要圓潤些,搭載48㎜長身管炮,同樣有三挺機槍;懸掛為板簧、平衡式,外觀上就是兩個一組的負重輪、共三組;動力同樣是300匹馬力汽油機;空重29噸。
至于裝甲厚度,軍器局給出的要求是能在500的距離上防御37㎜反坦克炮的穿甲彈或75㎜野戰炮的延時高爆彈。
這其實是容易達到、但也是最難權衡的,看似死命的堆鋼板就行,但是隨之而來的重量劇增、制造難度加大會引發很多問題。
二者的設計在周長風看來都不盡如人意,他不是這方面的專家,不知道究竟是三十年代的工業水平只有這么高,還是大明的廠家在設計上存在失誤。
“這個兩寸半的炮是哪來的炮彈能否通用”一名矮胖的中年上校一上來就問了個關鍵問題。
揚越公司的技術人員拱手答道“三三式山炮,倍徑二十二,彈藥一致。”
哪怕口徑一樣,彈藥也不一定可以通用,這是容易被忽視的一點。
譬如德國人在大戰期間搞出了上十種同口徑卻只能單獨生產的炮彈,ak40反坦克炮用75x714㎜彈藥、四號坦克的kk40坦克炮用75x495㎜彈藥、豹式坦克的kk42坦克炮用75x640㎜彈藥等等。
且不論軍隊后勤會罵娘,更重要的是由于調整、新建生產線,這多少影響了后方工廠的產能。
“你們為何想著用這炮”
“回長官,因為它確實滿足需求啊,后座行程也短,炮塔內部布置起來能寬敞許多。雖然身管短、初速低,不過打穿甲彈的話也能在五百米上擊穿二十五公厘的鋼板,對付輕戰車足矣;而且這個口徑的炮對付掩體碉堡的效果更好,我們想,實戰中轟擊敵方火力點的需求應該更多。”
這個思路在周長風看來倒是挺有意思的,80㎜殺爆彈的裝藥為740g梯恩梯,對土木工事的效果確實比只能裝150g梯恩梯的48㎜殺爆彈好得多。
一切以實戰為出發點嘛,南洋地區的英國人和荷蘭人又沒什么正經的裝甲部隊,就一些鐵皮罐頭罷了,實戰中拆碉堡的任務肯定占了大頭。
再說了,坦克炮又不是不能換,大不了一南一北唄,南車用80㎜炮、北車用48㎜炮,因為后者需要對付北方鄰居。
于是他和嚴辰武交談了一下,后者也認同,因而他倆便代表海軍對此設計給予了肯定。
至于48㎜長身管炮,其實就是正在試制的48㎜反坦克炮的坦克炮版本,身管倍徑由三十八倍截短至三十二倍,500可擊穿42㎜垂直鎳錳裝甲鋼。
這時候,整備完成的幾輛原型車終于可以發動了。
負責測試的車組成員們拿起z字形搖把子,在坦克尾部費力的搖了起來,愈來愈快,最終在“吭哧”的聲響中,幾輛鋼鐵巨獸蘇醒了。
萊州試驗場設置有幾千米長的戰車通過性測試區域,什么崎嶇坎坷、涉水、沙地、泥沼、土坡等等都一應俱全。
在場的幾十名技術人員和軍官也都端起了各自的望遠鏡,仔細觀察、對比著兩型原型車的優劣。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