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這兩天,軍器局名下的一個研發組織會向兵部提出了申請建議向德社方面問詢一下有關“電磁波探測儀”的信息。
這是一個成立剛滿三年的小規模委員會,起因是有軍官和技術官員接連向軍隊或兵部建議研發“遠程飛行器探測機器”。
在得到了采納后,幾名空軍和海軍的軍官、技術官員、工程師被委任總領研發工程,這個委員會叫作“電磁波探測儀研發組織會”,簡稱“電探研發會”。
根據已經發現的“從發射機發出的無線電波會被飛機反射的無線電波干擾”的現象,空軍格致設備廠與上海雍暢電氣公司研發出了首臺專用的電磁波預警設備。至昌三十六年十月,樣機在湖州府進行了初次實驗,成功地發現了在大致方向有航空器出現。
它的功率僅有數百瓦,工作頻率在50hz60hz,屬于超短波。
作為大明電磁波預警設備的開山之作,這型機器僅能告知大致方向有飛行器出現,除此之外,高度、速度、航向、大小等等數據一概不知。
這型機器小批量生產了數十臺,分別部署在西北、西南、東南三大邊境地區,以及京畿。
沒有需求就沒有推動力,西班牙內戰中,空軍的作用和威力基本驗證了杜黑所著制空權理論的合理性。
在越發重視空軍、加強自己的“矛”的同時,自然也好相對應的加強“盾”。
除了新一代中、大口徑高射炮的研發被提上日程之外,電磁波預警設備的研發力度也大大加強,可供研發組織會調用的人、錢、物等等資源都顯著增加。
就在兩個月前,采用脈沖波體制的樣機實驗成功,工作頻率100hz,最大輸出功率36k,根據空軍方面的實測結果,這型機器可以探測到在18㎞外處于飛行狀態的航空器,但是精度不高。
電磁波探測儀的性能只能用“感人”來形容,對于海軍戰艦而言,這尚不及天氣晴朗時人眼目視的觀察距離遠,但這可以說是一個不錯的開端。
不過,這個“開端”的水平究竟是高還是低呢所有人都想知道。
去年,在維也納舉行的國際無線電學術會議上,大明的一些學術泰斗聽聞了類似裝置的消息。
綜合已知信息,大明僅限于知道英、法、德同樣研發并裝備了這種電磁波探測儀,具體如何則完全不知,可見其保密程度有多高。
世紀之交時,著名的尼古拉特斯拉認為電磁波因為其特性的緣故,可被用于探測移動的金屬物體,這算是早期的雷達理論。
啟元7935年,法國人通過磁控管產生16㎝波長的電磁波,借此可以在霧天或黑夜中發現海面上的船只,并開始嘗試實際應用。
同年,英國物理學家羅伯特爵士發明了世界上首臺實用的雷達裝置。次年的春天,英國本島南部的海岸線上開始建造了第一個雷達站。
也許在諸多方面大明已經基本追上或接近了國際一流水平,但航空發動機和電子技術仍然是短板,從起步來看,明人搗鼓出的電磁波探測儀就要遜色許多。
于是乎,在與德社方面的第三次會談中,大明代表正式提出了交流“電磁波探測儀”的技術。
db600液冷發動機倒還好,而那氧化氫魚雷就已經算堪稱黑科技一般的東西了,現在又還要雷達
貪得無厭
德社如今正在這方面同時走著三條路,艦載飛機監控雷達、陸基飛機監控雷達、射擊控制雷達,大體上還算順利,但是把這種具有顛覆性意義的技術當做交易的籌碼是不是過于離譜了
雷達的意義可不是“更優秀的引擎”和“更優秀的魚雷”所能比擬的,提前幾十公里發現敵軍來襲所能爭取到的戰術優勢實在巨大。
德社代表們顯然無權決定此事,這個情況被如實轉發給了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