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防御的一方,我們是占據優勢的。”阿諾德少校平靜道“放輕松,他們不是不可戰勝的。”
排除掉一些過度自信、目空一切的人和過度擔心、畏首畏尾的人,西方列強在二十年代之后對于大明的認知趨于穩固和統一。
在主流看法中,這是一個同時兼具強大陸軍和強大海軍的人口大國,擁有成熟且完備的官僚體系自然也有不錯的動員能力。
即使按照滿嘴跑火車的政客們所說的、明軍的平均戰力僅有西方列強的一半,那么主場作戰的他們趕走西方勢力、稱霸遠東地區僅僅是隨手而為的易事。
在這樣的認知中,歐洲人其實一直很擔心大明什么時候會突然暴起,席卷東南亞殖民地,然而卻這么拖拖拉拉到了今天。
說真的,反倒有一種奇怪的感覺終于等到了這一天,仿佛解脫了。
相仿的,明人也時常審視、對比本國與西方列強的差別,這方面的論調也是比比皆是,擔憂本國科技遠遜于西方、進而擔憂難以對外開拓的看法并不少。
一切的一切歸根究底都是要靠拳頭說話的。
長期以來麻稈打狼兩頭怕的局面終于要告一段落了。
就在大約兩個小時之前,高慶魁指示禮部外務司向位于倫敦的公使館發去了電訊,大明駐英國公使隨即向大英帝國外交部遞交了最后通牒。
要求英國勢力撤離馬來屬邦、文萊王國,馬來屬邦、文萊王國均應獲得完全獨立,成為中國藩屬。
三十年前,英國與暹羅簽訂暹羅條約,獲得對馬來半島四個邦的宗主權、管轄權,雖然其保留有少量自主實權,可本質上仍是附庸。
大約五十多年前,英國人迫使文萊簽訂了文萊條約,致使文萊的王位繼承權和外交權都由英國人決定,等同于淪為附庸。
稍后不久,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子爵、弗雷德里克面色難看的接見了公使,并表示拒絕。
“先生,我們不可能接受這樣的無理要求,我想,你們的皇帝陛下應該認真考慮向大英帝國付諸武力的后果。”
后者神情自若,不咸不淡地答復道“多謝閣下的提醒,陛下從來都慎重決策,她與朝廷的決意已經很明確了。”
“那真是太遺憾了。”弗雷德里克無奈地說。
“如果伱們改變主意,隨時可以告知我們,能免去兵戈相見是好事。”
差不多在同一時間,阿姆斯特丹也發生了相同的情況。
大明駐荷蘭公使向其外交部遞交了通牒,要求其放棄荷屬東印度的殖民統治,轉而使之獨立,成為中國藩屬。
荷蘭人同樣拒絕了。
昔日盛極一時的海上馬車夫如今只剩下了這樣一處資源豐富的殖民地,怎么可能舍得拱手相讓
威廉明娜女王這些天本就焦慮無比,因為德社與英法之間脆弱的和平已經破碎,別看現在德國人只是在北歐與英法角力,天知道什么時候他們就會在西線發起進攻。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現在,明人也要動手了。
夾縫中求生存的荷蘭實在是太難了。
大明朝廷本就篤定英國人和荷蘭人不會屈服,所以早就準備好了宣戰文件和戰時外交備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