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的慘叫聲因為高溫烈焰的緣故而變得有些扭曲變形,仿佛來自地獄的哀嚎,讓人不寒而栗。
小小的戰場甚至因此而沉寂了幾秒鐘,英印軍士兵們難以置信剛剛發生的事情,這情況已經超乎了他們的想象。
明軍步兵居然可以有效反制裝甲載具而且還是如此徹底的毀滅
常見的反坦克槍雖然也能擊穿裝甲載具,但再怎么樣也只是子彈,效果一般,往往要擊穿好幾發才有用。
敵人驚愕便是我之良機,那名使用火箭筒的標兵一邊轉移位置一邊重新裝填,接著再次瞄準射擊。
“咚”
這一次的效果要差一些,畢竟誘爆彈藥或燃油還得看運氣。
雖只被金屬射流殺死了一名乘員,但驚懼的其他人卻趕忙選擇了棄車撤離,生怕跑晚了也會落得葬身大火的下場。
“那到底是什么東西”
“長官,我們應該撤退”
“撤退、撤退,離開這個地方”
最后一輛25裝甲車的乘員們戰意全無,見狀不妙當即開溜。
從前在鎮壓殖民地示威時有多么的威風,現在就有多么的狼狽。
周長風當年委托應天兵工廠搗鼓出來的火箭推進榴彈可以說非常簡陋,本質上相當于歷史上的早期型鐵拳,只不過有了重復發射的能力,并增加了握把。
經過一些細節修改后,它被定型為三七式戰防火箭發射器,但明軍將士們也習慣性的將它叫作“火箭筒”。
因為本就沒打算在戰爭初期就使之擁有過于夸張的性能,所以工程師們故意限制了它,但它依舊是一種具有顛覆性意義的兵器即使是輕步兵也能在幾十米開外毀滅坦克。
從今往后,坦克兵們再也不敢在面對步兵時肆無忌憚了。
在明軍登陸東瀛列島、平定日本時,一部分實驗品就已經投入使用用于實戰測試了。
當時一些西方列強的軍事觀察員注意到了這樣兵器,但沒有重視,因為日本人幾乎沒有裝甲載具,所以明軍基本都用火箭筒打擊土木工事,這讓歐洲人以為這僅僅是一種獨特的榴彈發射器。
“兄弟們,這幫家伙已經膽戰心驚了,大膽些,上”
帶隊的偵搜排排長朗聲下令,然后舉起信號槍朝天發射了一發信號彈。
沒有了作為倚仗的裝甲車,西岸橋頭堡的英印軍們哪兒抵擋得住兇猛的明軍官兵們
所謂二百米內硬功夫,步兵作戰的精髓就在于近距離戰斗的能力。
射擊、投彈、爆破、土工、刺殺五大本領,散漫松懈的大英帝國殖民地軍隊沒有一樣能和陸戰一旅相提并論。
在這數十米內的近接作戰中,缺乏自動武器的英印軍吃了大虧,幾乎被打得找不著北。
武器差距還只是一方面,人員素質的差距那就更大了軍中人才濟濟,而偵察單位本就是精銳,云集于此的“神仙人才”自然更多。
那位曾隨同周某人前往巴達維亞執行襲殺行動的神射手郭生根中士也在這個偵搜排之中,他現在已經是準尉軍銜的候補軍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