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嗯”
精神不濟的夏筱詩是在迷迷糊糊的狀態下和周長風道別的,難辨虛實,好像跟做夢一樣。
真正等她意識清醒的時候,才發現已經日上三竿了,而身畔的周某人早已不見蹤影。
她凝視著位于房間角落處柜子上的那個小玻璃瓶,自言自語道“要是這回也能神速了結就好了。”
攻略南洋的進程終于來到了最為關鍵、也最為復雜的地方。
大大小小的叢林島嶼即便有百萬大軍也不夠填滿的,為了以最高效率達成目標,一個龐大的陸海空聯合進攻計劃隨之實施。
從二十年前開始,大都督府參謀處便著手于制訂奪取南洋諸地,隨著時間流逝,舊計劃不斷被修訂、完善,同時也因為新兵種的出現而出現新計劃。
比如最早版本的行動計劃中肯定是看不到傘兵的。
具體到戰役部署上,又分為好幾種。
一是抽絲剝繭,先一點點解決外圍的島嶼,最后再合力圍攻爪哇島。
二是單刀直入,棄外圍于不顧,徑直突擊幾處油田和巴達維亞。
三是中心開花,一開始就利用傘兵直接奇襲幾處油田,避免被破壞,后續部隊再陸續增援。
中心開花無疑是最為冒險的,充滿了不確定性,實際上在前幾年都不為人所重視。
督府參謀處本打算都是以傘兵為輔,抽絲剝繭也好、單刀直入也罷,都不會在一開始就直接投入傘兵。
而傘兵部隊以前也是比較抵觸中心開花的,因為他們也不敢打包票能完成任務。
或者說,連五成的把握都沒有。
可近來的一系列變故卻把計劃往更為冒險的方向推動了。
明軍上下意識到殖民地軍隊確實是軟弱無力,沒有必要高估。
而傘兵部隊原本很擔心的問題也得到了切實有效的解決缺乏支援武器。
荷印軍雖然沒什么像樣的坦克,但是有不少裝甲車,這些玩意也足夠對輕步兵構成致命威脅了。
僅憑步槍、沖鋒槍、輕機槍、槍榴彈怎么對付它們到時候肯定會被火力壓制得進退兩難。
而火箭筒、反坦克槍榴彈、反坦克手榴彈的出現卻直接顛覆了這一切,傘兵們現在有把握通過合理的戰術來干掉這些皮薄餡大的鐵罐頭了。
沒了這些玩意,差不多可以和烏合之眾劃等號的荷印軍能堅持三個回合都了不起了。
所以在經過連續召開四次會議的慎重考慮以后,督府參謀處最終敲定了這個大膽的計劃。
行動編號為“甲字五四二四號改二”,代號名曰“血痹”。
地面作戰單位分為兩大部分,結束了馬來亞戰役的第三軍并不解散,但抽離了第二十二師留守當地作為占領軍。
其序列含海軍陸戰隊第一旅、陸軍第八步兵師、第三十三步兵師、第一戰車旅、第三工程旅、第三野戰重炮旅、第二航空勤務隊。
第三軍負責蘇木達喇島,在攻占舊港之后便準備東進爪哇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