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0章大蟲迷彩兩難的選擇
早在至昌三十一年的時候,明軍在成都府附近的平原與丘陵之間進行過一次平平無奇的演習,旨在檢驗國防力量于復雜地形的作戰水平。
在那場叫作“資陽會操”的演習中,一些陸軍軍官注意到士兵們的墨綠色衣裝雖然與周圍環境顏色相近,可遠遠的看去依舊比較明顯,老練的觀察者不難察覺異樣。
這是因為常規環境中的事物幾乎不可能出現大片大片的純色,往往形狀稀碎、顏色深淺各異。
盡管十幾年來就陸續有人反饋過這一點,但直到這次才得到了官方認可軍部上層批準斥資研發能夠加強野戰偽裝效果的衣裝。
除了軍事格致院主導的官方研發工作以外,幾所大學同樣接到了類似的任務,甚至一些民間藝術家也參與其中。
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是成都芙蓉大學,團隊由美術學士博士黃淑瓊率領,這個團隊傾向于從大自然汲取靈感,圍繞著仿生學概念進行研發。
他們的成果包括基于云豹的云豹迷彩、基于雪豹的雪豹迷彩、基于華南虎的大蟲迷彩。
云豹與華南虎這兩種貓科動物無疑是天生的獵手,它們均分布于中國南方的亞熱帶、熱帶林區和山巒之間。
從活動地域來說,芙蓉大學這個團隊選定的對象肯定是恰當的,南方明軍的假想作戰地域也正是這些地方。
雪豹較為特殊,它們分布于烏思藏和天山山脈等高原地區,灰白色皮毛和黑色斑點是極好的偽裝色。
而烏思藏恰恰也是重點地域,所以雪豹迷彩專供當地邊防單位使用。
同期,大明國立軍事格致院則走的是另一條路子。
基于“肉眼更容易注意到規則的輪廓;反之,不規則的雜亂形狀更容易被忽視”的事實,他們研發了許多種迷彩。
一是碎塊迷彩,以青翠的草綠色為底色,點綴以大小不一的不規則碎塊,這些碎塊有兩種顏色,分別是黃綠的鸚鵡綠和深綠的墨綠色。
二是林蔭迷彩,這種迷彩旨在模擬陽光透過樹林照射在地上光影斑駁的樣子,墨綠色的底色上遍布著土黃色和翠綠色的斑點,這些斑點有圓形和橢圓形兩種。
事實上軍事格致院也搞出來了“藍精靈”,本打算專供海軍陸戰隊使用。
這種迷彩是比較簡單的條紋迷彩,以灰綠色為底色,輔以藍灰色和灰白色的條紋因為搶灘登陸時所處的環境是在海邊,研發人員認為這種迷彩在背水而戰時很有效。
但因為局限性太大,只適合登陸時使用,所以相對來說也是最雞肋的。
在周長風看來,這些迷彩都相當不錯種類豐富,偽裝效果良好,實戰價值很高。
不過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大明軍部上層有些頑固,一些陸軍大佬們武斷的拒絕將這些迷彩樣式應用于衣裝,只允許應用在帳篷布之類的物件上。
他們的理由是,這些花花綠綠的奇怪紋飾圖案有損軍容,軍人形象應當嚴整威武。
但這與海軍干系不大,雖然周長風發現有幾位海軍將領同樣有些不滿意,或許他們也有和陸軍那些人一樣的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