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責西伯利亞地區的部隊就要直白許多了,叫嶺北軍,總兵處設于庫倫,包含兩個步兵師、一個騎兵旅、一個野戰重炮旅。
有意思的是,朝中有人提議向沙俄派出一支遠征軍,越過烏拉爾山脈,在沙俄歐洲精華部分那兒趁火打劫一波,不管是搜集金銀珠寶還是搬遷機器設備,肯定有的賺。
“哎,明面上來看,蒸蒸日上,不過我看工部那邊給的報表,還是有些尖端玩意短缺啊,上行集團有兩條航發生產線產量這個月下降了三成,目前還在琢磨代用品。”羅符喝了口茶,感慨道。
“沒辦法,只能慢慢來。”周長風也伸手拿起了那精美的白釉茶壺,“老天爺又不會刻意偏向誰,歐洲人占了工業革命先機,肯定會占據優勢地位的。”
“這一仗不知道要爭斗多少年,順利的話,戰后就能翻身逆襲了,要資源有資源、要人力有人力,缺人才就去墻角”面帶憧憬之色的羅符伸了個懶腰,輕松地說“這么說來也算天佑中華了。”
周長風瞥了他一眼,“得虧占到了歐戰的便宜,要是之前二十年耽誤了,那可就難辦嘍”
“工業化”三個字應該說是后世的人們站在歷史制高點做出的總結,當時的人們實際上并沒有清晰與完整的概念,許多時候都是缺啥搞啥。
值得慶幸的是,大明在憲政以后的首個內閣的人員構成相當不錯,丞相殷訓北很清楚技術官僚的重要性,大大減少了不懂行的官僚瞎指揮、拖后腿的情況。
在大明工業建設的征途中,殷訓北功不可沒。
“好了,不談這些了。”周長風拉開了抽屜,從中取出了一份空白文書。
鑒于軍器局和大明陸軍都有些磨嘰,他決定借自己職務之便加快推進一下反坦克炮的研發。
研發到位了即使用不著也可以當作技術儲備,隨時可以投產,但要是等到前線遭遇窘境、火燒眉毛了再開始研發,那恐怕到最后黃花菜都涼了。
大明陸軍現在裝備的戰防炮有兩型三四式256㎜反坦克炮和三八式48㎜反坦克炮。
前者沒什么可說的,只是戰間期的一種一廂情愿的輕型反坦克炮,沒多少人料到坦克技術會發展的那么快。
而后者則要正常許多,其發射風帽穿甲高爆彈在500距離上可以擊穿60㎜厚度的垂直放置的軋制鎳錳裝甲鋼板,可以有效對付戰爭初期的大部分坦克。
并且重量只有五百多公斤,較為輕便,所以大明陸軍對其相當滿意。
不過這種水平的反坦克炮很快就會落伍,說不定美國人明年就能把3格蘭特給折騰出來,三八式48㎜戰防炮面對它就很吃力了。
過渡品3格蘭特尚且如此,之后接踵而至的4謝爾曼又該怎么辦呢
不過他也糾結于下一代反坦克炮的設計路線該如何選擇。
在不考慮炮彈制造水平的前提下,想要提升火炮的穿甲深度通常就是兩條路要么增大口徑、提高炮彈重量;要么加長倍徑、提高炮彈初度。
當然,也可以擴充藥室容積增加發射藥,但這種磕藥手段會影響壽命和精度。
與現有彈藥體系保持同口徑可以減小變更生產線的難度,在總體戰的背景下,這一點是不容忽視的。
所以如果選擇第一種路線,那么下一代反坦克炮就會是80㎜口徑,缺點是重量會更大,非常影響戰術靈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