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章第四〇九章我們在等什么法羅冰島水道海戰
兩個多月的時間不算短,足夠歷史上的法國投降兩次,這些日子也足夠讓美國上層協調自己的內部分歧了。
高官與政客們各懷心思,有人是熱切的愛國主義者、有人堅定奉行孤立主義、有人認為只需遵循門羅主義、有人野心勃勃希望美國雄踞世界
如何統一這些家伙的意見,讓大家在重大決策上達成一致,這就是合眾國總統所面對的巨大考驗。
即便同樣是富蘭克林,他的態度與看法也與歷史上有著很大的不同。
作為老牌列強的法國卻遠超預估的快速崩潰,而沙俄又已亂作一團,整個歐洲再沒有任何國家可以制約德社、捷克、斯洛伐克了。
如果不對德社加以實質性的打壓,可以確定他們真的能夠建立一個從伊比利亞到烏拉爾的龐大集合體,歐洲將會以這樣一種未曾設想的方式被統一。
也正因為這樣,德社對于世界格局和列強霸權地位的威脅要遠遠高于歷史上同期的蘇▇,所以富蘭克林也在認真考慮該如何對付德社。
或者說,現在最有利于美國的是設法削弱英國使之再也無法雄起,并且打壓德社使之無法統一歐洲,兩者兼得。
在原定歷史的四〇年時,為了幫助英國保護海上運輸線,美國海軍實際上就已經開始進行1000海里范圍內的大西洋巡邏;而到了四一年時,美國大西洋艦隊的巡邏范圍又進一步擴大,已經遠離紐約2300海里,距離歐洲大陸僅剩740海里。
在這個范圍中,美國人不僅協同英國人保護其運輸線,甚至還直接追蹤發現的德軍潛艇,并將其坐標信息通風報信給英軍護航艦。
只是受限于強烈的孤立主義,聯邦政府沒有主動尋機參戰,但確實已經在挑起借口上做了不少嘗試。
如今也大體相仿,從至昌三十九年八月中旬開始,大西洋艦隊便依照海軍部的命令,開始進行大規模的巡邏行動。
不過也在某些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因為胡大統領遇刺的一系列變故,美國要比歷史同期更偏右,民情輿論相當之激進。
這無疑拉低了參戰門檻,身為總統的富蘭克林不用想方設法的說服那些國會議員了。
一位眾議院議員乃至毫無顧忌地在一場演講中宣傳起自己的主張
「我們有一年五千萬噸的鋼鐵產量,我們一個月制造的汽車多于他們一年制造的,我們還在等什么難道要等到全歐洲都籠罩在專制和監控的恐怖下嗎」
隨著時間來到九月,上層的意見已經逐漸統一對德作戰是必然,問題僅在于究竟應該何時參戰。
支持晚些參戰的,理由是現在軍隊規模還不夠大,仍需等待新一輪擴軍完畢才有足夠的兵力應付德國人的百萬大軍。
支持早些參戰的,理由是現在英國、西班牙、葡萄牙還未失陷,假如再拖延下去,等德國人越過比利牛斯山脈進攻伊比利亞時就糟糕了。
盡管政客們仍在吵得不可開交,但真正做實事的人卻已經在竭盡所能的努力了。
美國戰爭部宣布成立總司令部neraheadquarters,撤銷常備軍和后備軍,將之全部轉隸至總司令部下;陸軍指揮參謀學院和陸軍戰爭學院停止授課,學員們被分散派往各個新成立的部隊中。
現在美軍本就有15個步兵師,春夏之交時又再度擴軍,如今共有12個新的步兵師正在整編和訓練中,不過按照其訓練效率,恐怕要到年底才能形成戰斗力。
在前幾年,美國民眾眼中的美軍士兵是這樣的形象「一個個氣喘吁吁的,穿著不合身的軍裝,歪歪斜斜地扛著老舊的步槍,在廣大無邊的地上沒完沒了地走來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