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也好、英國人也罷,保住澳大利亞這一基地都是當務之急,澳洲的陷落意味著從今往后歐美勢力將不存在任何跳板與據點來進攻大明勢力范圍。
富蘭克林和溫斯頓一致認為必要不計代價集結強有力的軍事力量來捍衛澳洲,從而遏制大明咄咄逼人的戰略進攻姿態。
雖然在戰略上達成了共識,但在具體事務上英美兩國卻各有各的小心思。
首先英國作為澳大利亞效忠的宗主國,理應承擔保護義務,但顯然自身難保的英國壓根無法什么軍事援助。
所以澳大利亞與美國簽訂了美澳航運及僑民安全協議,美軍第41步兵師和第8步兵師陸續進駐澳洲,這使得堪培拉和倫敦之間的關系變得緊張而微妙。
現任總理羅伯特孟席斯爵士嘗試緩和宗主國的關系,然而卻遭到了多方反對。
雖然他努力使國家上下團結,可因為沒有歐戰參軍的經歷讓民眾對其缺乏信任。達爾文被明軍登陸、陷落不可避免,這更加激化了民意,人們非常失望。
迫于壓力,羅伯特辭去了職務,工黨領袖約翰科廷接任戰時總理,他主張優先捍衛本土,避免愚昧且不合時宜地順從宗主國。
新官上任三把火,這兩天,約翰在忙于籌劃一系列的戰時法案,而華盛頓則在和倫敦暗中較勁。
雙方就澳洲戰區司令官的人選而各執己見,理論上美國人來擔任是合情合理的,畢竟這是必須得抱的大腿。
但倫敦方面覺得這只會進一步擴大美國人的影響力,所以堅決要求讓一名英國人來擔任,實在不行讓澳洲人自己挑一個也可以。
這深深地刺激到了美國人,讓他們覺得受到了輕視搞笑呢白花錢的大冤種誰愛當誰當
惱火的華盛頓方面宣布暫緩對澳大利亞的軍事援助,一下子就讓英國人和澳大利亞人急了,趕忙表示人選還可以再商量。
最終討論的結果是司令官由美國人擔任,但參謀長須由英國人擔任。
倫敦方面幾乎在第一時間就決定了參謀長人選如今正在印杜擔任第10集團軍參謀長的克勞德奧金萊克。
而華盛頓方面也差不多,大家都立即想到了此時還在科雷吉多島上指揮著孤軍的麥大帥。
盡管軍政兩界有不少人討厭驕傲自大的道格拉斯,但大家也都承認,在如今的陸軍將領中還真找不出比這家伙更合適的人選。
戰術戰役本領、實戰經驗、資歷,從各方面來說道格拉斯都是夠格的,可以算是綜合性將領,而且他的政治才能或許也很適合澳洲戰區司令官這個位置。
故而喬治馬歇爾向富蘭克林提出建議,盡快讓道格拉斯離開菲律賓那個鬼地方,轉去澳大利亞擔任協調英美澳三方的司令官。
另外,立場搖擺不定的菲律賓總統也要順帶接走,免得他向大明投懷送抱,那會讓合眾國很丟面子的。
實際上在這個時候,富蘭克林甚至都已經打算用麥大帥的犧牲來成就美名了,剛好可以振奮軍民士氣。
可考慮到道格拉斯如今是美國人心目中勇敢、無畏、自信的英雄將領,讓他犧牲存在不確定因素,而且要是他拒不盡忠、被明人俘虜那可就糟糕了,必然會對軍民士氣造成沉痛打擊。
所以總統批準了撤離計劃,正式下達明文指示,要求道格拉斯立刻撤離科雷吉多島,將指揮權交給溫萊特準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