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點吸不出蛇毒就沒命了”
先吸出毒液,接著沖洗創口,最后吃下季氏蛇傷藥片。
一般來說,如果處置及時之后就無大礙了。
因為環境復雜的緣故,蛇咬傷的情況這三天一直在不斷發生,已經有十幾例了。
似乎無處不在的毒蛇毒蟲讓士兵們相當難受,只能一舉一動都小心翼翼的,坐下歇息前都得左顧右盼。
就在這時,突然間,連串的槍聲從前方傳來
起先是李恩菲爾德步槍獨特的脆響,接著是二一式步槍的“砰砰”聲,再然后,雙方輕機槍的聲響就交雜在了一起。
“bangbang”
米爾斯手榴彈的爆炸聲亦緊隨其后的傳來,遇襲的南軍士兵在大聲叫喊著。
至少有五、六人在一開始就被撂倒,其余人趕忙臥倒尋找掩護,拼命向附近傳來槍聲的方向還擊。
明軍的反應速度可以說相當快,一〇七團曾經多次在西南邊陲之地和英緬軍發生零星的邊境沖突,戰術素養普遍不錯。
幾發槍榴彈煙幕彈立刻發射,幾挺輕機槍也自覺地架設在左右兩翼,向著遠處那小村莊的茅草屋舍進行長點射以求壓制。
軍官們亦在辨析著前方的情況,厲聲下達命令。
“二排展開戰斗隊形”
“你們隊官呢喊過來領命”
一時間槍聲大作,不斷有流彈從士兵們的頭頂飛過,距離如此之近以至于大家聽到的是低沉的“噗噗”聲。
明軍發現當面之敵的火力很是孱弱,直到現在連迫擊炮都沒有出現。
游子陶是個身形勻稱的中年軍官,但稱不上大眾臉,因為他那雙目光銳利的眼睛和標志性的鷹鉤鼻很有辨識度。
他的目光跳躍式的從一處移到另一處,迅速觀察了這處交戰地域的點與面,隨即下令立刻進攻粉碎抵抗。
輕裝簡行的偏師不方便攜帶身管壓制火炮,全部的支援火力就是隊屬64㎜輕型迫擊炮和營屬的80㎜中型迫擊炮。
但游子陶的心思縝密得密不透風,在部隊從大理府開拔的時候,他特地請示從軍械庫中搬出了三門封存的一九式384㎜步兵炮,并將之一同帶了過來。
這種歐戰時期被設計用來對付重機槍的輕型平射炮早已退出現役,也就翊安軍還在裝備使用。
它的戰全重只有85㎏,分解為各部件以后很容易攜帶,缺點是炮彈威力很小殺爆彈裝藥29g,還不如一枚手榴彈。
但這又如何呢它這么輕便,又能直瞄射擊幾百米開外的目標,亦復何求。
游子陶聽說大明兵器研發部門正在試驗一種新型步兵炮沒有后坐力,威力較大,非常輕便,能直瞄射擊敵方暴露的火力點。
可惜此次是用不上了,不知道這樣的步兵利器何時才能加入現役啊。
“轟轟轟”
素來大手大腳的明軍在這時候也不得不節省彈藥,總共不過發射了二十多發迫擊炮彈。
在三七式重機槍連綿不絕的短點射掩護下,兩個步兵排以疏開隊形交替掩護躍進。
敵軍完全被壓制,只有零星稀碎的胡亂射擊。
讓人驚訝的是,這些番號不清的敵軍竟然相當死硬,即便處在被完全壓制的狀態也沒有選擇撤退。
很明顯明軍占據兵力優勢兩個步兵排七、八十人基本上是這個鬼地方可供施展的戰場寬度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