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后周某人又嘗試了一下傾斜裝甲的乙方案,空間確實減小了不少,他能明顯感覺到局促一些。
翻身從坦克下來以后,周長風甩了甩手,呼出一口白汽,“量產以后大概什么價,多少錢一輛”
軍器局的一名官員沉吟了兩秒,拱手答復道“如果確定下訂單,首批采購價暫定的是八萬四,之后量大的話估摸著能下到七萬七。”
三八式甲型的采購價為656萬圓,試制四〇式畢竟提升顯著,貴上兩成倒也合理。
大明目前只有燕京第一重型機械公司、燕京迅捷汽車公司、杭州惠豐拖拉機制造廠這三家企業制造履帶式裝甲車輛,戰時情況下估計可以達到年產三千多輛。
如果多傾注一些資源來擴充產能,那么年產四千多輛也不難完成。
但大明陸軍對于坦克的需求不大,甚至占不滿現在年產三千多輛的產能。
需求決定供給,可以說如今太平洋戰爭的特點讓大明坦克走上了一條比較偏執的發展道路。
在能夠摧毀敵軍坦克、抵御中等威力火炮的兩大前提下,盡可能的輕巧、盡可能的方便。
萬里迢迢跨越漫漫大洋把坦克運到島嶼上實屬不易,自然是越精良越好,質量大于數量。
所以大明制造商有閑心選擇使用費時費力但品質優良的冷軋工藝來制造裝甲鋼板,同等厚度的情況下實際抗彈能力相比美國人鐘愛的鑄鋼裝甲要強大約一成。
而且兵部軍器局人員在驗收時往往喜歡高高在上的吹毛求疵,稍許不合格就要求回廠返工。
“甲案放棄吧,乙案肯定更有前途,傾斜裝甲是大勢所趨。”周長風最后給出了自己的看法。
接著他又追問道“這個車如果要量產的話,得等到什么時候”
一機公司的設計團隊小聲議論了一會,最后給出了至少還需要四個月。
那臺一零四型v10風冷汽油機存在若干毛病,震顫較大、容易過熱,另外坦克本身也有諸多細節需要一點一點修改。
若有所思的周長風盯著第二輛原型車的炮管,忽然開口說道“對了,這門炮以后恐怕還是不頂用,你們請沈陽炮廠再搞新炮吧,少說要四十幾倍徑,穿甲指標還得上調。”
他雖然不了解謝爾曼坦克的防護能力,但是回想一下老照片中德軍坦克的炮管長度就可以從側面大致佐證了。
反正眼前這個看著有點短,肯定不夠用
一名矮壯的中校隨口提議道“就按三寸來算唄,我覺著能打穿三寸鋼板就相當強勁了。”
“嗯那便定為一千公尺一百公厘垂直靶,如何”軍器局的官員推了推眼鏡,“在下估計增長到四十二或四十四倍徑,再多塞點發射藥便能達到。”
周某人對此沒有異議,他覺得這個指標應該足夠了,何況明軍的鎢芯次口徑穿甲彈一般都能足量供應,可以很好的緩解反坦克壓力。
他去年還幾次三番的催促軍器局,要他們盡快開啟下一代反坦克炮的研發工作。
軍器局那幫人倒是不慌不忙,磨蹭了幾個月,如今總算是步入正軌了,希望今年可以看到成果。
目標串烤饅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