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評估小組提交的報告也很重要,指出美軍現在裝備的戰斗機、反坦克炮、坦克都和歐洲軍隊存在較大差距,無法勝任現代戰爭。
可歐洲的德社卻不一樣,雖然伊比利亞半島地形復雜,也不適合投入重兵集團,但陸軍終究是陸地,有公路和鐵路相連,已經部署的德軍陸軍和空軍部隊總數依舊超過了七十萬。
“德國人也在準備攻勢。”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目光憂慮地望著窗外,“這是一段艱難的時期,但它應該不會比大蕭條時更灰色。”
這還只是一小部分罷了,令人望而生畏的數百萬德軍主力都在本土待命。一個新的集團軍群也正在組建,計劃派往亞平寧半島一舉消滅貝尼托的政權。
“瓦胡島仍然有堅固的炮臺,作戰部隊數量充足,我想我們仍然有機會。”
來自英國的情報分析指出,柏林方面近期已經在討論接下來的戰略,有傳言表明德社上層希望攻占直布羅陀要塞,進而向非洲進軍。
沒有辦法,即使如此也只能硬著頭皮量產一些,再糟糕也比沒有要強。陸軍下了2600輛的訂單,最近又新增了1200輛的追加訂單,作戰單位一直在催促交付可用的坦克。
承平日久、刀槍入庫的惡果非常澀口,但卻是美國人一手種下的。
當總統和參謀長繼續討論的時候,瓦胡島上的戰斗還在繼續進行著。
7月15日傍晚1730,太陽已經落山了,余暉被蒼翠連綿的科奧勞嶺所遮擋。
西路,登陸卡內奧赫灣的明軍陸戰四旅七團二營已經控制了這個小鎮,沒有遇到任何抵抗,十幾個傷亡數字全都來自于事故或誤擊。
中路,從正面登陸莫卡普半島的陸戰四旅七團一營在攻占這兒的海軍航空站以后繼續向縱深推進,一路上順風順水,抓了不少俘虜。
西路和中路明軍在下午就已經勝利會師,很快就有越野車和三輪挎斗摩托車疾馳在道路上。
二營派出一個隊去增援努阿努帕里山口,主力依托卡內奧赫鎮布置陣地;一營組織了一個加強隊,直撲東南邊的凱盧阿鎮,意圖合東路明軍攻占此處。
東路,陸戰三旅六團三營承受著較大壓力,他們六百之眾面對的是三千余人的美軍第19步兵團。
不過團長巴澤爾上校組織的反擊以失敗收尾,遍布沙灘的尸體和冒著煙的半履帶車殘骸可以證明這個步兵團的損失并不小。
三營同樣蒙受了約二百人傷亡,他們不敢太莽撞,營長在發電請示周長風以后決定原地固守登陸場,只派了幾個偵察小組悄悄摸進凱盧阿鎮探查敵情。
從拉奈島起飛的美軍機群對明軍登陸部隊實施了轟炸,許多停泊在近海卸貨的運輸船都遭到了攻擊。
空襲中,三分之一的彈藥和食品被毀,一百多人傷亡。
幸運的是,榴彈炮、反坦克炮、坦克、牽引車、發電機、炮隊鏡、電話交換機等等技術裝備損失輕微。
大明空軍作戰單位在此戰中表現頗為滑稽,因為協調不暢的緣故,重型戰斗機、輕型戰斗機、俯沖轟炸機編隊沒有按照預定飛行安排進行匯合。
最先抵達的重型戰斗機見己方艦隊遇襲,當然毫不猶豫的應戰,盡管打下來了數架敵機,可自己也在追擊時忘形了,竟和美軍的f4f野貓糾纏在了一起。
雙發重戰的機動性怎么可能比得了單發輕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