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開闊啊,這邊是青蔥大山,那邊是碧藍大海。”周長風陡然間就回想起了四年前在烏思藏邊陲之地的情景,那時候他所率的禁衛混三旅一營結束了德馬吉之戰,穿越崇山峻嶺先行歸國。
沉默少頃,他平靜道“這里也是長眠的好地方,有山有水,搶占隘口的功績要記錄下來。”
謝萬誠忽然沉聲道“這么多場仗打下來,當年咱們三營的人又沒了好多個”
在場的軍官們都沉默了。
不止是陸戰一旅的人,其余人回憶往昔猶記得當年在武備學院一同結業的同窗好友,時至今日已經有不少名字印在了訃告上。
“能被記住就不錯了,我只希望百年以后也還能有人記著我。”陸戰四旅旅長俞代鑫悠悠道。
一番推脫之后,最后是姚良川題寫的碑文。
「惟至昌四十年夏八月,少將周長風、準將鐘德心、準將俞代鑫、準將潘明標登臨此地,述職天地,昭告日月山川。我上國之師跨越重洋,遠赴萬里,無懼艱險,堂堂正正,以振中國之威聲,此所謂一勞永逸是也。」
「艨艟三百,雄鷹千余,旌旗招展,遮天而蔽日。前有海鷲翱翔克敵,后有勇士飛奪隘口,兵將砥礪奮戰,敵寇聞風喪膽。今以捷報祗告天地鬼神,破敵三萬,據此兵家要地,得而安疆固界,恢拓寰宇,乃勒石記功于此,以昭銘勛德。」
圍繞瓦胡島展開的陸海空爭奪戰在一波三折后畫上了句號,從五月份奪取考愛島迄今持續了三個月之久。
為了奪取這處戰略要地,明軍付出的是代價是23艘大小艦艇、37艘運輸船或登陸艦、92艘登陸艇、283架飛機、74輛坦克、351輛各種汽車。
明軍總計有214萬人傷亡,其中海軍陣亡2210人,海軍陸戰隊和陸軍陣亡5936人,另有總計17萬人次的患病記錄。
為了保衛這處戰略要地,美軍的損失為27艘各型艦艇、19艘運輸船、38艘登陸艇、465架飛機、118輛坦克、932輛不同類型的汽車。
美軍總計有203萬人傷亡,其中海軍陣亡3201人,地面部隊多達7476人陣亡或不治,累計有23萬人被俘。
作為敗方,美軍因傷而亡的比例奇高,喪失制空權也放大了負面影響。
瓦胡島戰役的結果證明了岸基航空兵的優勢,盡管美軍在航母數量上處在絕對劣勢,但仍然憑借陸地機場極大的限制了明軍遠征部隊。
雙方國力、人力、物力、運力和戰術思想都對于戰役成敗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美軍低估了明軍的遠洋投送能力和決心;明軍也低估了敵人的岸基航空兵可以發揮的效能,以及美軍孤注一擲的陸海空大規模反擊。
經過瓦胡島戰役,美軍的戰略防御又一次遭遇重大挫敗,唯一值得慶幸的是兩艘珍貴的航空母艦仍然存在。
同時,明軍的戰略進攻已到盡頭,兩倍于預期的嚴重損耗迫使大都督府和兵部叫停了進一步的攻勢,這標志著太平洋戰場的態勢發生根本轉變,明美兩軍由此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這個圖再發一下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