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緬交界地區地形坎坷、遍布叢林,交通條件奇差無比,唯一一條“公路”是寬度僅一米多,還是用碎石鋪成的土路,一下雨就完全被泥漿覆蓋,汽車無法通行,人畜在這種條件下一天只能跋涉幾公里遠。
一線部隊很多時候只能依賴空投補給,每當己方運輸機從頭頂飛過時,所有人都抬頭昂首眼巴巴的期待這次能多丟些物資下來。
作為對手的英國人也好不到哪去,有人用英式幽默形容這是在石器時代的環境進行的一場現代戰爭。
當初馬來亞之戰結束后,十萬余英聯邦軍隊戰俘有八萬多人被運到了暹羅,承擔建造暹羅至緬甸的鐵路的土工任務。
大都督府和兵部自認為充滿遠見如此一來,以后如果要攻略印杜,有了鐵路無疑能大大減輕后勤負擔。
最后圖方便的明軍直接沿用了多年前英國人勘察、規劃的鐵路建造計劃草案,暹緬鐵路在設計上是一條單向鐵路,米軌1000㎜,理論上每天可往返三趟軍列,每一列五十節車皮,最大單日運力可達3000噸之多。
然而理想豐滿、現實骨感,暹緬鐵路沿線要經過崇山峻嶺和坎坷叢林,大明國立鐵路公司的調查隊表示從和終點同時開始建造也需要二十六個月才能竣工通車。
雖然明軍不斷增派工程機械、調撥更多勞力,可無論如何也要再過一年。
因此明軍和南軍就是在缺乏穩定后勤保障的條件下在原始森林中不斷進攻,可以說逢山開路、雨水搭橋,打得英緬軍和英印軍節節敗退、潰不成軍。
這兩次攻勢一共導致英聯邦軍隊55萬人被殲滅,損失了108輛坦克和裝甲車、1229輛汽車、275門火炮。不過他們逃跑的速度非比尋常,絕大多數部隊都在遺棄重武器后成建制的逃出生天。
明軍和南軍所付出的代價也相當大,總計傷亡36萬人,以及68萬人的非戰斗減員。很多官兵反復感染瘧疾,瘧疾感染率高達370之巨充足的奎寧供應極大的降低了病死率,可泛濫成災的瘧疾仍顯著削弱了部隊的戰斗力。
盡管損耗巨大,但勝利終究是明軍一方的,首相溫斯頓對此極為惱火。
「敵人也是在困難、糟糕的狀況下戰斗,但他們戰勝了我們,這證明他們比我們更有謀略,或者證明我們的指揮官是愚蠢的。」
不過因為這期間美國人和澳大利亞人也是連吃敗仗,丟了菲律賓、丟了凱恩斯和湯斯維爾,托雷斯海峽海戰敗了、塔拉瓦海戰敗了,這反倒襯托出對手的強大,讓英國人沒那么難堪。
目前明軍針對阿薩姆地區的攻勢已到尾聲,行動代號名曰“心悸”,目標是粉碎阿奇博爾德韋維爾聲稱牢不可破的恒河雅魯藏布江防線,攻占加爾各答。
明軍投入了4個步兵師、1個戰車旅、2個野戰重炮旅,南軍投入了3個步兵師,總兵力約15萬。而且因為吉大港在上次戰役中被奪取,明軍通過海上運輸準備了大批給養。
然而這場戰役可以說乏善可陳,自6月28日展開進攻,花了大半個月才突破英軍防線。截止7月20日,北線部隊才將英軍趕到恒河以西,南線部隊進展更慢,雖然攻占了庫爾納,但距離目標加爾各答還有107㎞之遙。
嚴重困擾明軍的不是阿奇博爾德韋維爾叫囂的堅固防線,而是印杜地區夏季的酷暑。
動輒三十多度、時不時超過四十度的高溫讓明軍上下叫苦連天,不僅人畜難以忍耐,而且以風冷發動機為主的坦克、汽車、裝甲車幾乎全部癱瘓,每天只有日落之后兩小時到日出之前是勉強可用的。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