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條,一方成為一個或數個第三國攻擊之對象時,另一方應始終中立。」
「第四條,雙方互相尊重主權,不干涉內政,友善的展開經濟與技術之幫助,以及經濟與技術之合作。」
「第五條,雙方須對關系兩國利益的國際問題進行協商。」
「第六條,此協定自批準之日起立即生效,有效期長五年,批準證明在南京交換。協定以德文與漢文書寫,含正本與副本各一,均具備完整效力」
雙方都比較滿意,友好互助協定的商討過程分歧不多,可以說是一次很愉快的經歷。
考慮到兩國在意識形態上的巨大差異,協定能如此順利一大半都要歸功于英美。
這些天周長風在柏林無所事事,琢磨著是不是該換個地方了。
既然外務使團已經達成了此行的首要使命,那么接下來就該到西邊的鄰國去了。
其實他挺想到德美兩軍交戰前線去實地考察一番,反正也要途經法國,如果可以的話那就是順路。
“沒有任何問題,你可以看看我們是怎樣教導美國人作戰的,實際上自從薩拉曼卡戰役以后,他們就不敢進行積極的進攻行動了。”哈拉德中將想都沒想就答應了。
薩拉曼卡戰役是理想豐滿、現實骨干的典型例子,以逸待勞的美軍希望打出一場漂亮的防守反擊,結果卻因為自身的一系列疏漏導致反擊時配合不到位、部隊發生脫節,反被德軍抓住時機吃掉了一部。
整場戰役歷時八天七夜,美軍第1集團軍死亡三千多人、負傷一萬有余、另有五千多人被俘,損失坦克百余輛、各種載具汽車八百多輛。
而作為防守方的德軍卻只有三千多人的傷亡總數,損失坦克幾十輛、汽車兩百多輛。
這場戰役可以說給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美軍打怕了,再不敢那么樂觀與自信。
防守反擊拜托,防線能守住就感謝上帝了。
周長風盯著地圖沉吟道“你們有沒有發動大規模攻勢的打算美國人接下來只會不斷增兵,伊比利亞半島這個地形如果部署一兩百萬軍隊就無法整體撼動了,那樣的話就又要上演歐戰的對峙。”
哈拉德中將搖了搖頭,回答道“可能性微小,經驗告訴我們在多山的丘陵地形發動快速攻勢的效果是很差的,推演也證明了這一點,我們也許可以擊退美軍30到50公里,但這是極限。”
“這樣啊,那對峙應該會持續挺久,英美的戰略企圖大概是在幾條戰線上積累兵力,然后展開多線進攻。”說著,周長風伸手在葡萄牙、意大利、挪威上指了指。
“好消息是這些地方都不適合快速推進,他們會吃盡苦頭的。”哈拉德中將不以為意,語氣自信,“他們想和所有歐洲人民抗衡嗎這是不可能的。”
二人對著地圖交談了一會,推測多線作戰所需的龐大人力與物力即使對美國來說也是沉重的負擔。
更別說他們還要同時照顧太平洋戰場,這才是真正的多線作戰。
哈拉德中將忽然神神秘秘的說“我們正在研究航母在大西洋作戰的方式,也想嘗試建造一些適合我們國情與需求的航母,如果你們愿意幫助,我們可以回饋一些不錯的東西。”
聞言,周長風不動聲色的思索了幾秒,猜測道“航母難道是用來進行破交作戰”
“海軍部隊提出了這個想法,戰爭委員會支持他們。英國人的反潛力量越來越強大,因此他們希望能開辟一條新的道路通過其它方式來破壞海上運輸。”
“這挺大膽的,大西洋浪高、霧多,而且要長時間在沒有補給的情況下作戰,要自帶很多燃油。”
潛艇與反潛的對抗催生出越來越多的新技術,就像甲彈對抗一樣。
工人海軍在努力提高潛艇的隱蔽性與攻擊手段的同時,也在考慮換一條殊途同歸的賽道。
因為德社不像歷史上受凡爾賽和約而導致造艦產業上游與下游皆凋零萎縮,所以在建造大型戰艦這方面具有更強的能力既有底子又有需求,于是有人提出了遠洋破交航母的主意。
相比起傳統的破交艦,航母能夠從更遠距離發起攻擊。工人海軍認為,雖然航母艦載機的起降會更大程度的受自然環境的制約,但自身也更為安全,這樣的一得一失是可以接受的。
去年的主力艦破交作戰雖然戰果豐碩,可自身的損失也相當慘重,盡管大家都清楚戰爭必定會有損失,但風險與收益不成正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