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靈氣涌來,溶洞四周剛剛生成的玉石自動飛向天符經,凝成一枚巴掌大小的玉符,符上刻著一枚太極圖。
“也算是一塊藏書玉簡了,只可惜”
里面只有天符經的主旨和衡華對這門功法的猜想。
觀想本命真箓,并以此真箓收容天下一切符箓。當達到“一符生萬法”的境界,自然證了大道。
可具體怎么筑基,怎么結丹,天符經一概沒寫。唯有煉氣九層的第一層,模模糊糊講述一個觀想“天符”的方法。
“只存了我一些雜亂靈感,和最初的觀想法門。甚至我自己研究整理,都需要好久才能把煉氣九層的功法推演完畢。而以我當下的境界”
頂多對煉氣、筑基兩個層次指手畫腳,更高的結丹法門,因為沒有任何參照,僅僅是畫大餅。
“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隨后,伏衡華繼續開始創造新的功法。
“造化真箓可以一符點化萬物。按照這個思路,金箓、木箓既然同源,皆為造化真箓的表象。那么,天下所有金箓歸根究底,不也是一回事了如果煉就一道本源金箓,是不是可以點化天下所有材料。同理,研究一道木箓是不是可以創造天下所有植物”
金刻元集書木法萬靈鑒隨之生成。
和天符經一樣,只有修煉主旨,具體修煉方法根本沒推演。只是借助神洛天書的神妙,將煉氣第一層鋪墊。
但與天符經僅僅借鑒“一符化天地”的靈感,作為假大空的符道天書不同。
金木二功拆解造化真箓,一個要練金箓,演化天下萬金。一個要承木箓,點化天下萬木。算是造化會元功的衍生,類似小品天仙訣。
伏衡華索性從造化會元功拆出一部分修行,改造出兩篇煉氣筑基的功法。
“一篇修煉金公之相,一篇參悟木母之身,倒是可以讓他二人”
伏衡華目光閃爍,隨意從地上抓了兩塊石頭,輕輕吹口氣,化作兩個石偶人。按照嘯魚和恒壽的經脈、穴竅進行設定,開始運功試驗。
嘯魚、恒壽作為伏衡華的身邊人,在伏衡華完善天書時,自然不肯讓他們繼續抱著玄級功法。
而金公、木母脫胎于造化會元功,三人可謂氣脈相連。
“日后,可以讓他們修煉此法,充作我的護道人。”
天書傳人從自家功法中拆出同源功法給仆從,本就是為挑選護道人和隨行者。
太陰姥姥曾自天書演化月相離合經給婢女修行。隨著太陰府封閉,那些婢女便把這門仙訣傳入人世。
一面等著石偶行功,伏衡華埋頭又在修改新的功法。
金木合丹玉鼎書與五行歸元天書隨之出現。
金木玉鼎書結合金木二書的奧妙,要煉就本源金箓與木箓。同時,也要效仿造化會元功,凝練金公木母之相。
但沒有唐僧、意馬和黃婆。只是以金公、木母合丹元,修成金丹。是地典之流。這篇法訣僅推演到結丹。至于成功與否,伏衡華不做任何實驗,直接棄置一旁。
五行歸元天書是立意五行的天書道法。在煉氣時煉就五行真箓,算是通過“金木二箓”舉一反三,又把水火土三箓設定出來。
煉氣之時修煉五道符箓,然后五行同修,效仿五行山法筑基。此外,這部天書還對應天罡法之中的“五行大遁”。
“雖然比天符經多了一些修行思路和口訣。但大體相似,沒有反復驗證,根本不能修煉。”
天符經的觀符第一層心法,伏衡華自己估算自己上,需要觀想三年零六個月。
而五行天書的五行真箓,需要十年才能完成第一層煉氣。
“算了,留待有緣人吧。如果有人肯花十年引氣,說不得也是大機緣之輩呢。”
把五行天書從洛書提取,凝成一枚五色石。
隨后,伏衡華將太極符、五色石藏入兩塊龜殼,扔出洛龜島隨波逐流。
“他日有人得到,并從中參悟天書,那是他們的機緣。若這兩部天書之種無緣得見天日,亦或得龜殼之人毀去,也是天意如此。”
伏衡華倒也灑脫,扔掉兩部天書創意后,收起剩下三篇造化天書的衍生法門,起身走出洛龜島。
此時,夜幕當空,群星閃耀。
“這么久我直接待到晚上了”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