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示意梁九功扶太子起來,笑著夸他處置得當。
哪知道太子的話還沒說完“李光地給兒臣授課的時候,常常不經意提起他曾經千里驅馳,為朝廷獻計獻策的功勞。兒臣也沒想到,能千里驅馳的人,身子骨竟這樣柔弱,只跪了幾日,每日跪半個時辰,就暈倒了。”
顯然是對太子的處置不滿,以奴欺主。
李光地才高不假,對朝廷有功也是真,康熙很欣賞他。
所以皇后以貌取人,說李光地不合適留在詹事府的時候,康熙并沒當回事。
他萬萬沒想到,李光地竟然是個有才無德之輩。
理論上,圣明君主應該親賢臣遠小人,但在實際操作中,賢臣和小人都要用。
不過要分開用,有取舍地用。
比如太子的詹事府,就不是一個以才取人的地方,而是應該選德才兼備,甚至德更突出的人,輔佐太子。
太子的詹事府由滿、漢兩套人馬組成,太子年紀還小,康熙本來只想設兩個詹士教太子讀
書。
之所以為李光地臨時增加了一個少詹士的編制,就是因為他這樣才德兼備的人,委實難得。
能寫出蠟丸疏,助朝廷平叛,此人的才能自不必說。
關鍵康熙還聽說,李光地在寫這份蠟丸疏之前,曾經見過耿精忠。面對耿精忠高官厚祿的收買,李光地毫不動心,而是虛以為蛇,與之周旋,為朝廷出兵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忠君愛國,大義凜然,足夠讓康熙為他破例。
哪知道這樣的李光地,居然對孝道嗤之以鼻,還敢暗戳戳挑撥太子與皇后之間的關系。
這一下便觸到了康熙的逆鱗,神仙也救不得了。
于是以身嬌體弱為由,把李光地一腳踢出詹事府,踢回翰林院修書去了。
恰在此時,有御史彈劾李光地冒領軍功、賣友求榮、欺君罔上三項大罪。
這事若放在從前,康熙多半不會理。
人紅是非多,每個朝代都不能免俗,康熙早習慣了。
可有了太子告狀的引子,李光地在康熙心里被貼上了有才無德的標簽,此時再看御史的彈劾,康熙決定還是查一查。
被踢回翰林院修書,李光地反而覺得解脫了,不必每日跪著給太子授課,看太子冷臉,被同行擠兌。
是金子在哪里都發光,與其埋沒在詹事府,倒不如出來給皇上打工。
皇上今年才二十七歲,往后的日子還長著呢,太子不待見他又如何,有皇上的器重足夠了。
他好心為太子籌謀,太子卻狗咬呂洞賓,以后他就在翰林院睜大眼睛看著。等有朝一日,皇后誕下嫡子,看太子會落得一個怎樣的下場。
別看現在的太子是太子,以后如何,誰也說不準。
史記是后來人寫的。舜僥幸沒死,后世之人便說是孝可感天,舜還因此被堯選中成為接班人。
但在歷史長河中,又有多少個如舜一般的人,沒能有這份好運氣呢。
回到翰林院,忽然傳出有御史彈劾他三項大罪,李光地這才有些慌了,立刻寫了一份為前同事兼同鄉陳夢雷證明的折子呈上。
卻只字不提陳夢雷的功勞。
此時耿精忠和尚之信早已投降,陳夢雷還沒被當成叛黨抓起來,只是在南邊苦苦護著李光地的家人,卻遲遲沒有等到朝廷的重用和嘉獎。
康熙看著李光地呈上來的折子,親自給在前線作戰的索額圖寫了一封信,讓他去見一見這個陳夢雷。
索額圖很快回信,向康熙舉薦了陳夢雷,認為此人才高,不輸李光地。并且向康熙稟報蠟丸疏其實是陳夢雷所寫,而冒領功勞的李光地充其量只能算個跑腿的。
回信中,還附贈了一封陳夢雷的奏折,以及李光地家人為陳夢雷作證的證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