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獨特的口號聲沖天而起,南韓記者們頓時手一顫差點握不住手中的相機,而國內記者卻個個不自覺地流露出驕傲自豪的表情。
這些都是我們曾經的人民子弟兵,怎么樣,就算已經離開部隊光憑這份精氣神也足以吊打你們的軍隊吧,在場很多中國人暗暗給周景他們點了個大贊。
這時有眼尖的記者在隊伍中發現一道熟悉的身影,那不是周景xi嗎他下意識地將鏡頭對準了隊列中的周景。
相較于國內周景在南韓的知名度可非同一般,不一會兒很多南韓記者都認出了他,立刻就集體興奮起來。
誰讓周景的話題性高呢,前兩天還在熱搜上掛著,于是他們紛紛將焦點集中到周景身上,更有甚者想叫住周景來個現場采訪。
開什么玩笑,鬧呢,也不看看這是什么場合,周景目不斜視壓根不理會那群記者,然后在一片失望目光的注視下他跟隨隊伍直接走進入口處。
而記者們只能在大門外眼巴巴干等著,這是活動期間的規定,所有媒體記者一律不得入內。
墓園內靜謐肅穆,地上一列列整齊的大理石墓碑全都朝著同一個方向,那正是祖國所在的位置。
中秋節剛過去不久,墓前有祭掃過的痕跡,只是周景第一眼看到墓碑后立刻就鼻子一酸,只因為上面同時用韓文和漢字刻著六個大字,“中國軍,無名人”。
旁邊還標注著遺骸發現的時間與地點,有些墓碑比別的多了一行字,“2014年3月28日”。
那是首批志愿軍烈士遺骸回到祖國母親懷抱的日期,也代表著墓碑底下其實是空的。
可周景不管,他依舊用毛巾小心翼翼一絲不茍地擦拭著無名烈士墓,最后在墓前鄭重地獻上一束白菊花。
六十多年前先輩們拋下家人奔赴前線將熱血灑在這三千里江山,而周景的二伯也是其中一員。
周景家鄉解放時剛剛年滿十八歲的二伯報名參軍后隨部隊南下,他給家里來的最后一封信說他們部隊要入朝參戰了。
結果家人苦等而來的卻是一張犧牲證明書,周景奶奶臨到去世前還念叨著,想去北方的烈士陵園看看這個二兒子,可惜終究未能如愿。
這也是周景此時此刻心情格外沉重的原因,當然他心里還有很多話想要講給長眠于此的先烈們聽。
“敵人是鋼多氣少,我們是鋼少氣多。”這是偉人對我英勇的人民志愿軍最好的稱頌。
但也折射出一種無奈,建國初期百廢待興,工業基礎實在是太薄弱了,所以我們的先輩只能用血肉之軀與武裝到牙齒的美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做殊死搏斗,
光陰荏冉,六十多年過去了,祖國的工業早已今非昔比,周景在此可以驕傲地告訴先輩們,咱們再也不會缺鋼了。
如今我們的鋼產量已經超過全球產量的50,也就是說其他所有國家生產的鋼還沒我們一個國家多。
盡管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粗放落后的產品,但我們不斷進步,在某些高端領域我們趕上甚至已經超越西方。
而且我們還能走出國門到海外投資建鋼廠,要知道放在以前那都是歐美鋼企的專利,但現在我們也做到了。
周景始終認為與其感懷悲傷不如將祖國眼下的繁榮昌盛告知先烈們,因為這正是他們當年拋頭顱灑熱血所追求的目標。
和平幸福,每個人都能吃飽穿暖有學上,走出去不會再被別人嘲笑為“東亞病夫”。
“先烈們,安息吧,請放心,我們一定會接過那份使命與責任,山河無恙,這盛世,如您們所愿”
“敬禮”周景肅立在墓碑前行上一個莊嚴的軍禮。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