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炮”洪名香冷聲下達了試炮的命令。
一聽說要試射大炮,這些炮兵的臉上皆是驚恐之色。
“洪軍門,珠江口外商船頗多,貿然試炮,恐怕傷及往來的商船。”劉芳說道。
“要是你們能打中往來的商船,老子賞你五十兩白銀”洪名香的臉色愈發難看。
見洪名香態度如此堅決,沙角炮臺上的清兵只能硬著頭皮手忙腳亂地試射大炮。
正如陳海所言,37門大炮,竟有11門打不響。
試射不到三輪,便有一門大炮直接炸膛,兩門大炮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開裂。
至于準頭和射程,更是差強人意。
清軍的火炮由于材料和工藝問題,導致質量不過關也不是一天兩天了。
虎門炮臺上的這些火炮,雖然林則徐、關天培臨時抱佛腳,請澳門的葡萄牙人幫忙鑄造新式火炮。
但所謂的新也只是相對清軍自己所用的火炮而言,而且鑄炮所用之鐵,用的是堅硬生脆的白口鐵,本就容易炸裂。
鑄炮之法,采用的也是已經落伍的泥膜工藝。這種鑄炮工藝由于鐵水在澆筑時容易受熱不均,摻入雜質。因此不可避免地降低了大炮的質量,加大了炸膛的風險。
鴉片戰爭時,虎門炮臺的這些岸防炮和英軍的軍艦對射,也毫不意外地落入了下風。
而彼時英軍所使用的艦炮均為前裝滑膛炮,只是英軍艦炮采用韌性較好的青口鐵,蠟模鑄造方式鑄成,火炮的質量比清軍好的不是一星半點。
加之英軍彈種豐富,又有大英帝國皇家海軍祖傳火藥配比的加成,操炮的炮手還都是老練,經驗豐富的炮手。
英軍軍艦能把虎門炮臺上的清軍壓著打,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這還只是十二年前,經過十二年的發展,現在清軍和英軍的差距,已經越拉越大。
洪名香的兩名親兵將從潘正煒那里要來的2英寸小炮拉了上來,這種小炮說是貢品,其實則是梁耀為泥鰍級量身打造的艦炮。
該炮采用后裝線膛的設計,炮聲也并非整體鑄造,炮的內筒使用的是鋼,外裹之以熟鐵,采用立式閉氣結構的炮閂。
在沙角炮臺上這些傻大黑粗的前裝炮面前,這門2英寸的小跑顯得有些袖珍,身材也十分單薄。
不過在做工上著實要比沙角炮臺上的那些老炮精良,炮身十分地光滑整潔,看著就很舒服。
反觀虎門炮臺上的那些大炮,炮身粗陋不堪,布滿了坑洼,就連炮筒內壁,也是坑坑洼洼的。
洪名香親自抱起一枚炮彈塞進沙角炮臺上的炮筒里,只見炮彈和炮筒竟有著將近半寸的間隙,完全無法做到貼合。
這樣的炮,這樣的炮彈,能打的準那才是見了鬼了。
隨后,洪名香親自試射了2英寸小跑,三里之內,這門精悍的小炮可以說是指哪兒打哪兒,射程甚至不遜于沙角炮臺上這些老舊的岸防炮,射速更是驚人。
“西洋人的炮,確實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