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雙方聯合控制的狀態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不穩定。時任美利堅總統詹姆斯諾克斯波爾克提議沿用1818年條約將北緯49°劃定為邊界,但是時任英國首相拒絕了這一提議。
彼時美利堅的擴張之路非常順利,導致國內擴張主義者野心爆棚,美利堅國內的擴張主義者叫囂要將北緯54°以南的地區全部并入美國領土。并喊出了要么北緯45°,要么戰爭的狂熱口號,要不惜一切代價向北進行擴張。
但是1846年美墨戰爭消耗了美利堅大部分兵力,聯邦政府欠下了巨額戰爭借款,無力再開啟一場戰爭。
再者,美利堅此前也不是沒有向北擴張的先例。只是這是失敗的先例。
獨立戰爭結束后,英美之間的主權之爭并未停止。作為英國殖民地的加拿大省,地廣人稀,防御松懈。
美利堅認為優勢在我,加拿大居民飽受英國殖民政府盤剝,一定非常渴望自由和解放。一旦美利堅向英國宣戰,北伐加拿大的英國殖民政府。
加拿大人民一定簞食壺漿以迎美師,加拿大各地也將望風而降。
在這種思想作祟之下,1811年,眾議院的鷹派議員鼓吹發動戰爭解放加拿大,并獲得了大多數議員的支持。
1812年6月18日,詹姆斯麥迪遜總統向國會發表演講后,國會投票通過宣戰請求。美利堅正式向英國宣戰。
可事實和美利堅人所預料的相反,加拿大人并沒有將他們當做解放者,反而積極踴躍參軍抗擊美軍的入侵。
加拿大的5000英國正規軍帶著一群加拿大民兵就將當時的美軍打得找不著北,一度攻入華盛頓,火燒白宮。
當時的美利堅統治者忽略了一點,他們能打贏獨立戰爭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路易十六的賣頭援助,沒有法國的援助,他們能不能打贏獨立戰爭還兩說。
而1812年的法國正在和反法同盟鏖戰,準備入侵俄羅斯,無暇西顧。
1813年10月至1814年3月,英國在歐洲擊敗拿破侖,將更多的兵力增援北美戰場。英國占領了北方的緬因州等州。
最后還是南方的軍隊在南方名將安得魯杰克遜將軍的帶領下,在路易斯安那州戰場挫敗了英軍在南方的進攻,成功保衛了新奧爾良,并擊斃了英軍指揮官愛德華白金漢少將。這才重新提振了美軍的士氣。
雙方隨后進入僵持階段,最后合談。
有鑒于此,1846年雙方各退一步,簽訂了俄勒岡條約,規定以北緯49°為邊界。
不過這份條約并沒有完全解決英美之間的邊界問題。
美利堅主張嚴格執行北緯49°邊界線,溫哥華島北緯49°以南的地區主權屬于美利堅。
但英國又豈是肯擱置爭,共同開發的主,只同意大陸地區執行北緯49°邊界,島嶼地區遵循傳統習慣邊界,英國殖民當局對溫哥華島享有絕對主權,不容美利堅侵犯。
隨后,英國方面便在溫哥華島的東南方修筑了以維多利亞女王名字命名的維多利亞城作為要塞港口,控制住了圣胡安航道,并將手伸向了主權模湖的圣胡安群島。
雙方在俄勒岡邊界問題上由此再次陷入了僵持。
“不管怎么講,根據俄勒岡條約,是英國人越境在先,在貝林厄姆非法修筑據點,違反了俄勒岡條約,我們這次出兵是名正言順。”
梁耀一面對照著地圖認真地閱讀俄勒岡條約,一面詢問葛文。
“華府那邊是什么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