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重勇覺得,這便是河西解套的鑰匙所在。
而要“發行”這樣的票據,就必須囤積數量驚人的絹帛在府庫里,可以隨時用來“兌換”。類似金本位,只不過用的是絲綢。或者是西域過來的奢侈品。或者是二者的混合。
它就在那里,可以隨取隨用,但平常人們又不會取不會用,這便是方重勇希望見到的理想狀態。
說白了,這些物品只是用來作為“抵押物”,發行債券用的。方重勇的本意,并不鼓勵這一類物品以貨幣的形式在河西市面上流通。
那么,所需數量龐大的絹帛從哪里來呢
要知道,來往于西域和沙州之間的商隊,隨行幾千頭駱駝都是常有的事,運輸貨物的數量極大。哪怕基哥拼命往河西運輸絹帛,也不見得可以滿足需求。
所以必須要有對應的配套政策,這一套才能玩得轉。
想到這里,方重勇又在紙上寫道“絲綢出口配給制,進出口等額制,質押金制度。”
不同的西域商隊,根據“貢獻度”的不同,每年配給的絲綢進口額也不同。“貢獻度”怎么來,河西節度府這邊說了算,有一個相對清晰的標準。
反正到時候河西節度府規定為了防止西域商人在大唐境內為非作歹,所以胡商們在攜帶西域貨物入境的時候,還必須根據所攜帶貨物的價值,向河西府衙繳納一部分“質押金”。
換句話說,胡商空著手來沒事,但要是帶貨的話,就必須繳納質押金。并且這個質押金只收貨不收貴金屬。等胡商返回西域的時候,這筆錢再還給他們。
這些“質押金”本來就是要用來賣的貨,肯定不會原封不動帶回去,所以這其實是變相逼迫胡商們在河西本地采購及售賣貨物,拉動地方經濟。
而所謂的進出口等額,就是胡商帶多少貨入關,就可以帶等價格的絲綢茶葉等大唐特產出關。
胡商要是空著手來,就只能在大唐境內消費,一片葉子也帶不走。什么東西算是商品,這個需要“報關”,只有報關了,有了“出口配額”,胡商才能把商品帶出河西走廊。
當然了,肯定有“小機靈鬼”攜帶大量西域貨物,最后卻不報關,也不走河西返回西域了
這一點方重勇覺得無所謂,他只當那些人為大唐建設添磚加瓦了。事實上也不可能有那么傻的西域商人。
現在河西的情況,就是取消了關稅商稅,而官方的走私渠道又被破壞殆盡,處于群魔亂舞的時代。原來約定的規矩,已經沒人遵守了,大家都希望河西節度使出來主持大局,恢復以前的“光榮歲月”
成為“自由港”的河西,因為貿易混亂無法為官府足夠的財源,也引起了官府和邊軍大佬里面很多人的不滿。所以河西節度使出面牽頭,撥亂反正,就必須矯枉過正。
現在收緊貿易政策,給河西的胡商們立規矩,正當其時。而方重勇所設想的這些政策,里面有很大的操作空間,他想怎么玩都可以。
這些花里胡哨的政策,并不是他心血來潮拍腦門想到的,而是在河西本地長期實踐得到了經驗,只是從前來不及去實施罷了。
方重勇想起了當年在沙州剛剛當“甩手刺史”的時候,敦煌本地府衙其實就在實行“以絹換糧”的常平倉之策。官府將輸送到沙州的絹帛統一使用,將府庫內的絹帛換沙州百姓手中的糧秣。
而將多余的絹帛,作為貸款,借貸給胡商,盤活本地商業,還賬的時候,胡商必須以糧食還貸。
此舉可以有效控制本地糧價,防止胡商囤積居奇。
一開始,這種政策也顯得稀松平常,但慢慢的,情況就開始變得畫風歪斜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