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目前的戰略態勢,河西大裁軍不可避免否則就是白白浪費國家的錢糧。
可是一旦裁軍,又不免削弱西北防御。所謂養兵千日用兵一時,不能等到想用兵的時候,才記起河西的兵馬都被裁掉了。
所以,方重勇在奏折中建議,將河西節度府的駐地,搬遷到離西域僅一步之遙的沙州,并且從涼州赤水軍中抽調兩萬精銳遠征蔥嶺以西
而去蔥嶺以西又要打誰呢
答案是大小勃律也就是方重勇前世的克什米爾地區。
開元十一年的時候,小勃律王接受大唐冊封,成為大唐屬國。
但在此之后,小勃律王卻被迫迎娶了吐蕃公主,倒向了吐蕃。受此影響,周邊二十余國皆倒向吐蕃。
唐軍幾度攻伐,在吐蕃人嚴防死守下皆無功而返,活生生被惡心了一把。
從國家道義上說,小勃律這是背信棄義,大唐出兵乃是師出有名。
收拾了小勃律,就是在給蔥嶺以西的西域國家,以及活躍在西域商路上的各種胡商隊伍立威。
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小勃律當年背信棄義,如今滅國以顯大唐國威
勞師遠征有沒有必要呢
在場眾人不知道,但他們猜測,如今年邁的天子,一定會認為此舉非常有必要
大唐現在跟吐蕃處于短暫的和平期,沒有撕破臉。那么大唐教訓小勃律這個二五仔,吐蕃幫還是不幫呢
很難說。
因為這里并非是吐蕃人經營的重點地區,如果唐軍速戰速決,吐蕃人發現入場太晚,沒什么油水可撈,或許就不會動手。
但無論如何,吐蕃人就算出兵“助拳”,背后被唐軍捅這么一刀,也一定感覺很不舒服
他們必須從蘇毗區抽調隸屬于贊普的禁衛軍兵力,前往蔥嶺地區督戰。
這算不算是為隴右唐軍減輕了戰略壓力呢那自然是的,圍魏救趙嘛。
在場眾人都琢磨著,如果拋開大軍千里奔襲,風險不可控這一點不提的話。方重勇這一手背后捅刀,甚妙
至于涼州兵力空虛,壓根就不是什么問題。因為現在涼州到關中的道路很順暢,比關中到隴右的道路順暢得多。
緊急情況下,關中的禁軍支援一下涼州也很方便。
從這個角度看,把河西節度使衙門搬遷到沙州很合適,這代表著大唐的攻略方向在西域。而西域最東邊的起始點,便是沙州敦煌縣。還是那句,節度使的設立,與大唐的軍事戰略密切相關,并不是什么地方富庶就把駐地設在哪里。
這份奏折如果遞上去,很可能會產生兩種截然不同的后果。
如果長安天子想保守經營西北,那么河西節度使旗下大裁軍已經不可避免。畢竟如今漠北比較平靜,包括回紇人在內的鐵勒諸部互相制衡,奉大唐為主。
河西節度使的設立,原本就是阻斷漠北與吐蕃之間的聯手,保障西域道路通暢。
既然邊疆安定了,那么裁軍也是順理成章的吧。就算不裁軍,將河西邊軍一部,調動到隴右節度使的防區屯扎,這種可能性也很大。
真要到那一步,河西本地大戶與邊鎮丘八們肯定倒大霉,河西節度使駐地搬遷與否,也都不重要了。
當然了,發生這種事情的可能性很小。
因為根據這么多年來的經驗,大唐天子李隆基就是一個好大喜功的皇帝,從他不斷往西北增兵就看得出來,這位在跟吐蕃人的斗爭中,是不肯吃一點虧的
再說了,控制西域,將大唐的疆域開拓到萬里之外,則是大唐自開國以來,持續數代人的開邊方向。河西裁軍,不但有戰略失控的風險,被裁掉的丘八也容易鬧事,引起邊鎮不穩。
所以,坐鎮長安的基哥,更有可能同意方重勇的計劃,讓他帶著部分河西精兵出征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