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走前,方有德命高仙芝在涑水西岸插了一支旗,上面寫了四個字:過河者死!
……
“啊嚏!”
皇甫惟明打了個噴嚏。
此刻站在潼關城樓下,他的心情卻是非常不爽,有種被人戲弄的羞惱。
這次攻克潼關,他,或者說安守忠,想的都是同樣一個辦法。
那就是繞路。
這也算是“英雄所見略同”了。
關中之險,其實主要就是在于東邊的關隘。具體說來,就是潼關到虎牢關這一段狹窄的路線。
先秦時期,一直到漢代,扼守關中的都是函谷關,而非是潼關。后來選擇潼關作為扼守關中的門戶,那是因為水土流失造成了地形巨變,函谷關已經無法繼續阻擋關東的軍隊前進到關中。
所以才不得不選擇潼關,作為“次要選擇”。
也就是說,如果函谷關的地形還在,后人是無論如何也不會選擇潼關的。
這件事背后隱藏的暗線就是,潼關的地形,從防御角度看,其實并不是無懈可擊。
函谷關是位于稠桑原之中,而潼關則位于海拔五百五米的麟趾塬之上。麟趾塬兩邊都是深溝,一邊是遠望溝,一邊是禁溝。兩溝中的水流沖擊,使得兩溝壁如刀削。
潼關的弱點,就在這兩條溝上。
大唐建立之后,官府就明確規定,遠望溝和禁溝是不能走的,已經在人們腦子里形成了機械記憶。
但規定不能走,和實際上走不了,完全是兩回事。
特別是禁溝,不僅能走,而且并不難走!
繞路走禁溝,就能繞到潼關后方。這樣位于潼關城樓兩邊的軍隊可以一齊發動總攻。那樣的話,攻克潼關還是不可完成的任務么?
恐怕就未必了吧?
說句難聽的,潼關那時候補給線都被封鎖了,守軍又能堅守幾天?餓也餓死他們了!
皇甫惟明就是這么想的,而且他也確實帶兵繞過了禁溝,甚至兩面夾擊,攻克了潼關城樓!
然而,令他感覺意外的是:潼關幾乎沒有守軍。
只有象征性的部署了五百人而已!
就這么點人,其實完全不必繞彎子,直接莽過去就行了。
此刻站在城樓下,皇甫惟明感覺自己受到了命運的愚弄。
“大帥,不管如何,潼關也是攻下來了。此后到達長安,便再無天險了。”
安守忠對皇甫惟明抱拳行禮說道。
他也是羞愧得不敢抬頭。
這種感覺,就好像兩個笨賊為了入室搶劫,又是事前踩點,又是準備打洞的工具,又是選了房屋主人全家去旅游的空檔。
結果辛辛苦苦打了一個月的洞,好不容易進入屋子,卻發現主人大意沒有鎖門。
沒在心中暗罵自己是煞筆的,都算神經大條了。
“如此也好,天予不取,必遭其咎。
傳令下去,即刻起進軍長安。”
皇甫惟明對安守忠下令道,他們二人誰也不提白白繞路,浪費大把時間這一茬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