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那邊,這一次,方重勇就是少數人。唐代的造紙術,雕版印刷術,已經普及,而且效率還在不斷提高。知識的傳播速度,也在加快。
開啟民智的時代,已經到來了。文明加速的時代,也悄然而至。
這是新的機遇,也是新的挑戰。
文化的高速發展就像是一場戰爭,而不識字的人就好比手無寸鐵的民夫。
讓他們識字五百,等同于給了他們一根木棍,讓他們在這個殘酷的“戰場”上,不至于連還手的能力都沒有。
能識字五百,就很容易在實踐中將不會的字慢慢認全,會輕松的達到識字一千,甚至是識字兩千。
會讀會認了,有條件的家庭如果要學寫字,就會比從前的門檻低很多。
一個民族,如果它的大部分成員都是文盲,那麼這個民族還有什麼未來可言呢?
站在帝王的角度,或許提高識字率并不迫切,甚至完全沒有意義。
然而站在民族的角度看,這是漫漫前程中小小的一步,但它可能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將平民教育推廣開來,然后星火傳承,這件事本身,便是最大的意義。
不用再去找什麼其他的理由。
想要超越固有的天花板,普及平民教育,是必由之選。或遲或早,都要走上這條路。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看著顏杲卿離去的背影,方重勇喃喃自語道。
……
“賣魚咯,早上河里剛剛撈上來的魚啊!”
“蒸糕,賣蒸糕,剛出鍋的蒸糕。”
“換鹽引咯,高價換鹽引!”
沿著運河邊,到處都是商鋪,人來如梭,絡繹不絕。
一個穿著道袍的年輕道士,饒有興致的四處觀摩,時不時的點點頭,面帶微笑又不說話。
他是李泌,自從上次長安城破后,便離開了關中,四處“云游”。
之前,除了關中以外,他已經去過了靈州丶河東丶河北,本打算去荊襄找顏真卿,但忍不住還是先來到汴州,暗暗觀察民情。
李泌走到一個賣胡餅的中年人那邊,眼睛盯著烤爐里的胡餅,那里正散發著芝麻的香氣。
“店家,這汴州挺繁華的呀。買兩個胡餅。”
李泌不以為意的問道,將幾枚開元通寶遞給對方。
“喲,這錢咱可不能收。您還是先去官府的票號,把銅錢變成鹽引再來說吧。”
中年人連忙擺手,表示拒絕。
“汴州不能用銅錢?”
李泌大吃一驚。
“那可不是麼,得先去兌換鹽引。我跟你說啊,在汴州,沒有鹽引,鹽價是正常的十倍!
您這小額兌換沒事,錢多了啊,還要預約!”
胡餅商販略有些得意的說道。
汴州別的不說,用鹽引買低價鹽,那真是可以省不少錢。旁邊收鹽引的,就是二道販子,打算把鹽賣到河北的。
“不愧是他。”
李泌微微點頭說了句莫名其妙的話,他終于明白關中與河北的鹽稅,為什麼總是收不上去了。
“客官,這胡餅您是買還是不買呢?”
賣胡餅的中年人有些不耐煩的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