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皂吏在官營的鹽鋪門前大喊道,態度非常惡劣。但排隊的人有增無減,沒有任何人因為皂吏的態度差,就不排隊了。
方重勇穿著麻布衣,頂著幞頭在一旁觀摩人們排隊買鹽。試圖了解朝廷鹽政運轉的細節。
官營的鹽鋪并不在開封縣城內,甚至不在皇城內,而是挨著運河的渡口,人來人往,交通非常方便。
限購的官鹽很便宜無須多言,只是這買鹽的人,好像多得有點超乎想象。
“我問你,一家五口,一個月要吃鹽多少?”
方重勇向身旁的大聰明詢問道。
“回官家,大概要吃十七斤鹽。”
大聰明叉手行禮答道。
這個量多嗎?
答案是不僅多,甚至多得有點離譜了。
但這是在唐代,普通百姓要從事強度非常高的體力勞動,身體的鹽分損失很大,必須要補充。
不然,就沒力氣下地干活了。
如果再把腌制咸菜所需的鹽也算上,那就更多了。農家的咸菜不僅給自己吃,甚至很多時候是當做商品販賣的。
所以古代的鹽政,其影響力,看似稀松平常,實則是核彈級別的。
“官家,很多人去官府告狀,說外州百姓也來這里買鹽,渡口那邊也給他們開票據,這樣不妥。應該只許本州百姓買低價鹽。”
大聰明小心翼翼的建議道。
所謂“外州”,不是在說汴州以外的其他地區,而是說的汴州朝廷無法所管轄的其他地區。
如關中,如河北等。
這些地方,都有很重的鹽稅,許多人甚至走幾天的路來汴州買低價鹽。當然了,這些人基本上都是坐船,只有汴州的運河渡口,才能開“票據”。有票據才能買低價鹽。
當初發現這個問題的時候,方重勇直接大手一揮:既然是限購,那就一視同仁。只要是買來自己吃的,一律接待,不分什么轄區內和轄區外。
中樞里面很多人都反對,但方重勇力排眾議,咬死了不松口。
“你啊,不要聽那些商賈們聒噪。他們是覺得不能賣鹽給外地人,賺不到錢就是虧了,覺得是官府擋了他們的財路。”
方重勇嗤之以鼻道。
限價鹽并不能保證滿足一家所需,不足的部分,還要找私營的鹽商去買。其實方重勇還是給這些商賈們留了活路的,只是不讓鹽商操縱鹽價而已。
不過汴州這邊,因為有便宜且限量的官鹽。所以就算是私鹽,也比外州的鹽要便宜許多。
方重勇的想法,是不要盯著那點蒼頭小利,先把蛋糕做大了再說。
經濟環境好了,才會吸引更多人來安居樂業。怎么能因為一袋鹽就把人都往外面趕呢?
讓外州之人買汴州低價的官鹽,無論如何都是不虧的。退一萬步來說,那些地方的人,吃鹽的需求滿足了,管轄他們的藩鎮節帥,就收不到鹽稅了呀!
自己可以不補強,但敵人必須要削弱。
比如說現在河北的高鹽稅,還不是史思明為了打仗搞出來的,為了籌措軍費攻克史朝義占領的平盧鎮。
滄州的長蘆鹽場,其產量明明一家就可以供給整個河北的食鹽,但史思明就是卡著不出貨。
結果就是滄州人吃不到便宜的本地鹽,這些人反倒是渡過黃河,去河對岸的登州那邊買便宜鹽,最后形成了雙輸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