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重勇在一眾親信之中威望崇高,深受信任,不是沒道理的。
他有事就叫手下人一起商議,讓這些人有“主宰軍務政務”的參與感,這種行使權力的滋味,千金不換。
說白了,大家都喜歡跟隨聽得進勸的老大一起混。
“官家,現在穩定河北要緊,實在是抽調不出兵馬去支援淮西了。”
嚴莊沉聲說道。
聽到這話,眾人皆是眉頭緊皺。
現在李光弼的駐地,還不是鄱陽,而是鄱陽以北,有相當距離的江州潯陽,此地在鄱陽湖的長江入口處,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一旦鄱陽湖之戰失敗,潯陽也守不住,到時候連鎖反應很可怕的。
如果方重勇看到了李璬給魯炅發的圣旨,就會感慨“英雄所見略同”。這一戰極具戰略價值,若是荊襄軍失敗,有可能一路潰退到洞庭湖!
到時候,汴州朝廷的兵馬在洞庭湖編練水軍,下一戰交手的位置,說不好就是江陵了!
江陵都拿下來了,襄陽還會遠么?
“這一戰不能不打,而且是越早越好。李光弼麾下的水軍是當初汴州水軍的老底子,也是為了不讓他在淮西一家獨大,將其本部人馬調換了回來。
荊襄水軍估計是剛剛開始編練,越是拖時間,那邊的人馬就越是精銳,仗就越是不好打。”
李筌搖搖頭,不同意嚴莊的看法。
當初為了制衡李光弼,也是為了試探對方的忠誠,方重勇以“南方騎兵難以施展”為由,將早已成軍且多有戰功的汴州水軍,與李光弼麾下的精銳騎兵互換編制互換人馬。
表面上看,這次調動很公平,在戰斗力上誰也不吃虧。實際上,則是將李光弼和他的嫡系人馬分割開了。
李光弼如果接受,那就納入到了汴州朝廷的體系內,享受同樣的后勤保障。如果他拒絕,方重勇會立刻帶兵平叛,討伐李光弼!
多番考量,李光弼還是接受了調動,然后順其自然的去淮西赴任了。應該說方重勇的考量也不全是權術。
到了鄱陽湖這樣的地方,騎兵完全沒什么用啊,遠不如水軍好使。
“官家,末將也認為,越早打越好。但此戰恐怕難以打到洞庭湖,估計占據豫章就到頂了。
而且我們也確實抽調不出大量兵馬去南方掠地。如今的江南土改也在進行之中,隨時需要兵馬彈壓,實在是不適合在荊襄之地大打出手。”
車光倩也勸說道。
“這么說來,是讓李光弼獨自應對咯?”
方重勇總算是回過味來了,其實嚴莊和其他人說的都是一個意思。
這一戰,打是要打的,增援那是不可能的,更不能維持長期戰爭。
只能玩快打快收。
河北三年免稅期,把該干的改革都干完。騰出手以后,自然可以沿著鄱陽湖和洞庭湖之間的水道,西進洞庭湖,再北上荊襄。
“如此,那就給李光弼下軍令吧,讓他一戰定乾坤,拿下豫章再說。”
看到眾人都是默默點頭,方重勇很是果斷的下令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