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還有更麻煩的工作,把各個系統一起組裝起來也是一門學問,如果搞不好,輕的重量過大,重則散架。
腓特烈讓本茨按著各系統做同等大小的模型,蒸汽機、冷凝器和水箱是空木箱,鏈條是一根麻繩,飛輪是直接拿食堂里被老鼠咬壞的湯桶蓋子改的等等,只要尺寸一樣就行,然后一群人開動腦筋搭積木。
然后問題出現了,鋼架馬車的底盤并不適合拖拉機使用,于是腓特烈開始計算各系統的重量和位置,參考了自己知道的貨車底盤,“俺尋思”出一個至少不會被壓壞的底盤出來。
到了最后的總裝階段,各種各樣的問題層出不窮,為了方便鉚接還將原有的組裝方案推倒重來一次。
在出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總結經驗的不斷循環中,蒸汽拖拉機一點點的成型。
隨之而產生的是檔案室里比拖拉機還重的各種文件資料,它們詳細記錄了每一次實驗的結果,每一個工藝細節。
腓特烈特地安排人把它們整理成冊,要是自己哪天又穿越了就用得上了。
三月初的一天,腓特烈故意問本茨“預計還有幾天可以完成全部組裝”
本茨翻開厚厚的筆記本,里面記錄了整個拖拉機的零部件,每安裝好一個就打個勾。
“還有三天。”他回答道,“三天后組裝完全部儀表,然后開始加水空載試機。”
腓特烈點了點頭,說道“接下來幾天你看著,我要去看看農具做得怎么樣了,做好了就送過來,然后去忙一些其它事情。”
與蒸汽拖拉機配套的農具是在布萊恩特的打鐵坊那邊研究制作的,腓特烈為此派了一批經驗豐富的農夫過去幫忙。
腓特烈對這位鐵匠大師還是放心的,他參與過不少創新項目,在這方面不用自己操心,所以很少過去。
布萊恩特也沒有辜負他的信任,鏵犁、播種機、開溝機和小麥收割機都已經做好了。
腓特烈蹲在幾件搬出來的農具前,饒有興致地研究起來。
他雖然放出了犁耙要多的口號,但是眼下的只是20馬力的蒸汽拖拉機,只能帶動一個犁頭進行深耕,淺耕的話倒可以比現在的犁頭多。
以現在的農業水平,農田普遍耕深只在10㎝左右,畢竟小麥播種3到5㎝就夠了,深耕不到20㎝,四五年才深耕一次。
沒有深耕的土地耕作層厚度十余厘米,在下面就是緊實的犁底層,這一層泥土密度大,比較緊實,會阻礙水分下滲、空氣通透和農作物根系的生長。
而腓特烈所說的深耕是30厘米以上,對改善土地物理性質、增加土壤有效水分、消滅雜草、增加養料、促進微生物生長、改善農作物根系發育有很大的幫助。
他老家曾在50年代于長安、寶雞等14個縣市做過調查,耕深36到40厘米的農田小麥產量比耕深10到20厘米的農田增加超過40。
所以腓特烈在用手量了一下犁頭的大小后很滿意,隨著技術發展,深耕普及,糧食產量又可以上一個臺階。
另一個更能提高工作效率的是小麥收割機,它可以拖在拖拉機的后面,由地上的輪子動力,側面伸出的撥麥輪在旋轉時可以將小麥撥向自己,下方的雙層鋸齒來回往復運動可以將麥桿剪斷,后方的傳送帶可以將割下來的小麥送到拖拉機的另一邊,讓一輛馬車在那里跟著就可以等小麥和麥稈自己掉進車里了。
腓特烈在這里看了一圈后十分滿意,心中計算了一下日期,心想今年的夏收和秋播可以試試蒸汽拖拉機的威力了。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