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特烈是見過大世面的人了,沒放在心上。
桑婭記錄完后又問“我打聽到有山里的人想大量種植伊麗莎白薯,你個人是怎么看的”
腓特烈眨了眨眼,說道“這挺好的啊,山里有些土地不好種麥子,用來種伊麗莎白薯是可以的。”
“新鮮的伊麗莎白薯不好保存,可以做成面條或者面粉那樣的粉末來長時間保存。”
他見桑婭停筆后沒再問,又想了想,繼續說道“這兩年韋森堡大學農學院在研究主糧輪作,兩年輪作有伊麗莎白薯分別和春小麥、燕麥、金豆以及比較特殊的伊麗莎白薯與單播冬性黑麥加復播短生育期燕麥模式共四種模式,三年輪作有伊麗莎白薯、春小麥、燕麥模式和伊麗莎白薯、燕麥、金豆模式兩種模式。最后的結論是伊麗莎白薯與單播冬性黑麥加復播短生育期燕麥的模式收獲的重量最高,伊麗莎白薯、春小麥、燕麥模式和伊麗莎白薯、春小麥模式收獲的重量在第二檔,其它模式第三檔少不了多少。”
“具體的種植方法我也不是很熟悉,不同的模式適合不同的地方,萬一說錯就糟糕了,伱可以去農學院做個采訪,他們是準備推廣的。”
腓特烈一直以來十分關注主糧相關事宜,六年輪作制并不適用于山區,所以進行主糧輪作的研究并有了成果。
但他精力有限沒那個能力掌握所有技術細節,只了解大概。
了解大概就足夠了,現在的貴族老爺有幾個是知道地里什么時候該種什么的,都是靠管家和管事來管理,自己只管最后賬本上的數字就行。
所以桑婭看向腓特烈的眼睛里冒著星星,嘆道“你真是博學多識啊,不但懂鐵路,居然連怎么耕種都知道。”
腓特烈笑了笑,說道“報紙雜志看得多了就知道了。”
這些耕作模式沒什么保密的地方,公開了有利于刷聲望和賣種子肥料,要保密的是育種和生產肥料的技術。
他又指著書架稱贊道“你也不差嘛,很多書我都沒看過呢,屬于博學多才了。”
桑婭的臉微微紅了一下,回答道“其實很多書我只看了目錄,寫報道需要的時候才會翻。”
腓特烈點頭說道“遇到不懂就學就問是個好習慣,總比瞎編好。”
桑婭說道“怎么可以瞎編呢,你沒聽說過韋森公爵說,對記者來說真實就是生命嗎。”
腓特烈咬牙切齒地說“對那些人來說,編造一些亂七八糟的東西能讓報紙更好賣,管它真不真呢。”
“前不久有報紙亂編了一個新聞報道說韋森公爵有兩個私生子,他們現在在等法院判決呢。”
“不說這個了。”他撇了撇嘴,“我覺得你采訪的提問還有待改進,想今天這樣不應該只問大方向上的問題,還要問一些細節。”
“例如鐵路如何帶來財富那個問題,我在說完降低成本就停住了,你可以就降低成本的細節繼續問下去。”
“還有引進伊麗莎白薯種植那個問題,山區的地理氣候條件和韋森州是不一樣的,這時要繼續問韋森州的種植模式能否在山里適用。”
“讀者們不只是要看籠統的東西,他們更關心落到實處的細節,這樣的新聞能更有信息量,更能將內容的全貌展現出來,讀者會更喜歡。”
“要做到這一點也不容易,必須對自己要問的問題有一個全面的了解,首先確定主要問題和一些次要問題,否則不知道要去哪個港口不管掛什么風都不是順風,這就需要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和前期準備。”
腓特烈是因為桑婭昨天關于鐵路的報道和寫那本赫爾維蒂人在韋森時親自采訪那么多當事人,不是靠聽說的東西胡編亂湊而看高她一眼,所以提點一下。
現在報紙還屬于新生事物,新聞學什么的影子都沒見,記者們也是在黑暗中探索。
桑婭仿佛看到了前進的燈塔,看向腓特烈時眼睛要冒出火來。
1于臺澤,賈良良,牛麗娟,等馬鈴薯輪作的生態和經濟效益﹣﹣案例分析j中國馬鈴薯,2020,3406:337349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