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黛麗看著幾位大漢幫石頭穿鎧甲的時候,腓特烈正在米蘭大公的府邸參加宴會。
這是一場非正式的自助餐式宴會,因為所有人都能有機會交談,現在越來越被上流社會接受。
在宴會開始前,腓特烈和米蘭大公愛德華茲在書房進行了一次私下只有兩人的閑談。
在聊完一堆天氣和風土人情后,愛德華茲問腓特烈:“你覺得米蘭城是合適發財的地方嗎?”
腓特烈回道:“我對米蘭城僅有一點粗淺的了解,但已經感受到了這里人們的熱情。”
他說的是昨晚在酒館問那些商人們愿不愿意做一些工業上的投資后得到的回復,愛德華茲卻以為是昨晚跑去他住處,今天中午才出來的那幾位姑娘,臉上露出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笑容。
腓特烈當做沒看見,繼續說:“最賺錢的行業,永遠是人們生活離不開的,例如衣服、食物、出行和生活用品。”
愛德華茲贊同地說:“確實如此,這些生意因為誰都能做,所以有很多人做,每個人看起來賺得不多,但整個行業的利潤是很嚇人的。”
腓特烈又說:“引進新產業會導致一個新問題,你聽說過焚燒韋森布風波嗎?”
愛德華茲點了點頭,說道:“我聽說廉價且質量好的韋森布和衣服讓萊茵河流域的織工和很多裁縫破產,這種事在米蘭城也有發生,現在撒丁王國沿海沿河地區已經沒有人自己織布,普通衣服的裁縫日子也不好過。”
“當時也有過一些騷動,很快就被鎮壓了。”
普通人和地主武裝之間的實力差距極大,根本沒有造反的可能,鬧大了基本上都是背后有人在推。
傳統封建莊園中,農奴和佃農織的土布是稅收的一部分,也是小地主的一個重要經濟來源,韋森布的出現使得小地主的經濟利益受損。
但是賣韋森布的是大地主啊,他們的拳頭更大,很快就風平浪靜了。
腓特烈了解過這方面的事情,說道:“我的理念是大家和和氣氣的一起發財。”
“這類騷動的根源是經濟問題,要徹底解決需要從經濟上入手。”
愛德華茲認真地問:“請問該如何解決呢,請賜教。”
腓特烈說道:“商品要賣出去,才能產生利潤。”
愛德華茲點了點頭,米蘭城商業發達,各種案例很多,因為運輸問題賠大本的例子不少。
腓特烈繼續說:“購買商品的人不只是貴族和商人等有錢人,也不只是城市里的市民和鄉紳這些錢包比較寬裕的人,還有占了人口九成的農夫。”
“農夫很貧窮,以前我們那里有一家人的被子有上百年的歷史,已經成了一團破布,但依舊在冬天的時候用來取暖。”
“如果農夫們的收入高了,哪怕是一家人一年能買得起一件新衣服,你認為這個衣服市場有多大?”
愛德華茲馬上在心里計算起來。
撒丁王國大約有1000萬人,按九成農業人口算有900萬人,按一戶5口人算有180萬戶,哪怕是只有十分一的家庭每年買一件新衣服,那就是一年賣18萬件衣服。
愛德華茲按響手邊的鈴鐺,管家馬上帶著仆人沖進來給他灌了一瓶降血壓的藥水。
腓特烈也想把這口肉吃嘴里,但沒辦法啊,北邊的巨大市場已經讓制衣廠三班倒連軸轉,很多家庭買了縫紉機,主婦們在家接散件的活,監獄里不能修路的犯人都每天兩班倒把縫紉機踩出火了,成衣依舊供不應求。
所以他一直在把制衣廠分出去,同時握住布、線等上游材料和機器,那些踩縫紉機的錢真沒力氣去賺了。
按腓特烈的計劃,等以后鐵路修通了,南方的棉花可以走奧斯馬加帝國的斐迪南港的鐵路到韋森公國,織成布后走鐵路穿過白色山脈在撒丁王國制成衣服,這些衣服一部分在本地生產,一部分賣到南方大陸。
愛德華茲閉著眼睛坐在椅子上等血壓降下來,這時他的大管家來匯報,宴會開始的時間到了。
“沒空。”愛德華茲擺擺手,“我們在談著一年幾萬奧雷的生意,他們餓了可以先吃,不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