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一向是重要的資源,農業時代如此,工業時代也是如此。
想將土地上的農奴釋放出來,關鍵在于讓地主老爺們有利可圖。
腓特烈所熟知的“羊吃人”并不只是圈下田地后將原本土地上的農民趕進城那么簡單。
在此之前,英國的農業革命大大提高了農作物的產量,為接下來的社會變革提供了糧食保障。
此時地主對土地的經營不再像以往那樣以前種什么明年就一成不變的種什么,而是以市場和貿易為指導,什么賺錢種什么。
也正因為農業思想發生了變化,又遇到當時羊毛需求量大增,于是出現了“改糧為羊”的圈地運動。
如今美因茨公國和拜恩公國得益于韋森公國的良種、肥料與農機,糧食產量大幅增長。
又因為韋森公國是個農產品無底洞,兩個公國的地主自然不會錯過賺錢的機會,除了糧食外開始大規模種植經濟作物。
在腓特烈看來,有些事情可以嘗試了。
“農奴已經跟不上時代了。”腓特烈繼續給兩位盟友上課,“現在耕種需要的人手越來越少,人越多意味著效率越低。”
“同時新建起來的工廠需要大量的工人,這就需要人離開農田,走進工廠。”
拜恩大公思索著問:“你是說,把他們趕出農莊,送進工廠里面?”
腓特烈點頭回道:“本質上是這樣的,但操作上有很多方法。”
“例如現在工人的收入高,有些農奴想去工廠,可以讓他們贖買封建義務,然后離開農莊。”
拜恩大公的眉頭皺了起來。
美因茨大公捏著下巴說:“贖買嗎,規模如此之大,前所未有啊。”
拜恩大公認真地對腓特烈說:“封建義務是社會的基石,如果遭到破壞,我們的社會就會崩潰。”
美因茨大公也想到了這個,點了點頭。
當今的國家都是以封建義務為紐帶維系的。
封建義務不只存在于農奴與地主之間,小地主與大地主之間同樣存在,只不過由勞作變成了武力。
如果封建義務消失,那么小貴族與大貴族,大貴族與王室之間的關系應該如何處理?
這是個不得不面對的問題,解決不好,那就正如腓特烈所說,會發生戰爭。
腓特烈說道:“我一直在尋找替代封建義務的紐帶,例如稅收。”
兩位老地主心中一驚,相互看了一眼。
腓特烈多年來一直在強調納稅納稅人與收稅人之間的契約,他們沒想到這個是為取代封建義務而準備的。
拜恩大公喃喃道:“用金錢代替土地嗎?”
封建義務的根基是土地,封臣向封君效忠,封君向封臣給予土地。
“土地也是財富的一部分。”美因茨大公對他說,“只是給予土地一勞永逸,給予金幣就麻煩了,萬一沒錢封臣就跑了。”
拜恩大公點了點頭。
他手下有眾多封臣,人家來效忠圖個啥,還不是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只有極少部分人,是為了報恩等原因,才去效忠于封君。
腓特烈也點了點頭,繼續說:“財富是物質上的紐帶,除此之外,還需要精神上的紐帶。”
美因茨大公馬上說:“這一點很好。”
他明白腓特烈的意思,就是搞民族主義那一套,而且有那想法時腓特烈還沒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