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傳統,村子里的小教堂一般只有一位神父,這位神父因為年老等原因無法工作時上級教會就會派一位年輕的修士來與他一起工作,幾年后神父去世,修士就會接班成為新的神父。
這個傳統從光明教會創建持續至今,流程都已經很完善,沒理由博日爾神父沒有接班人。博日爾神父無奈地搖了搖頭說:“唉,村子里太危險了,沒人愿意來,都躲在城市里面。”
“戰爭里死了很多人,年輕人都被抓去當兵,也就沒有人做修士。”
“教區的主教們也是死的死,跑的跑,我去博伊海姆城的教堂,根本沒人愿意理會我,剩下的只顧著圈起那些無主的土地。”
“這個村子里還有我在,別的就難說,有些村子十幾年沒神父了。”
腓特烈沒想到情況居然敗壞致此,看來戰爭對本地教會組織的破壞也十分嚴重。
橡樹城的神學院里有很多年輕的修士,但他們并不屬于波希米亞大教區,無法輕易調過來。
雖然這邊有阿姆斯神父到萊茵大教區的韋森堡城工作,但在教會里的組織關系還在波希米亞大教區。
他在韋森堡城可以擔任教育大臣,一年經手的教育經費比很多貴族一輩子的收益還多,但無權主持哪怕是最小的宗教活動。
按程序,需要本地教區的大主教向圣城發文,因嚴重缺人所以需要其它教區支援,然后圣城的樞機主教會議討論出從哪里調人,教皇同意后發回給大主教,讓他拿著文件去和相關教區的大主教協商人數等細節,商量好后又聯名發文給圣城,最后由教皇委托樞機主教會議出具相關文書,這樣才能完成大規模跨區調動。
之所以這么麻煩,就是要防止像現在這樣的情況,本地教會組織受到重大損失后,隔壁的腓特烈無法輕易伸手。
無一錯一首一發一內一容一在一6一9一書一吧一看!
腓特烈是真的很想插手,但流程和要打通的關系極為麻煩,特別是有些人要搞點樣設置障礙輕而易舉,為了保險起見還得很多錢打通關系。
但往這里摻沙子的誘惑實在太大了,腓特烈決定和專業人士說一聲,錢自己出。
腓特烈有個計劃,問道:“你說在附近修一座大教堂,收斂四周的遺骸在公墓里安葬,好不好啊”
博日爾神父說道:“如果你愿意出錢那自然好啊。”
“不只是周圍,很多礦洞里堆滿了尸體,也需要清理。”
腓特烈點了點頭。
自己要在這里擴大影響力,最好的辦法就是建奇觀,而且是站在道義制高點的奇觀。
在這里建一座普通的教堂即可,關鍵是收斂遺骸,這需要大量人力物力。
錢自然是腓特烈出,愿意干這活的肯定是底層的人,這又相當于拉起一波聲望。
不過,這里沒有一寸土地是他的,要建教堂和公墓得先解決土地問題。
要解決土地問題,還得去博伊海姆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