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家的銀子大部分借給了賈家,用來修建省親別墅,余下的銀子還不夠花天酒地的。就算是沒有夏金桂,薛家其實也拿不出像樣的嫁妝。
不過,薛家怎么說也是百年世家,又是做皇商的,肯定還是有不少的家底。只是經過這些年的折騰,家里的生意不行了。但真要拿東西,還是能拿出來的。
為了準備薛寶釵的婚事,薛姨媽不得已給金陵的薛家二房寫了一封信,希望侄兒薛蝌能把存在老宅的東西送到京城,充當寶釵的嫁妝。
若是家里有足夠的銀子,薛姨媽打算重新置辦的,如今也只能用這些舊物了。
薛家二房這邊也有個女兒,名薛寶琴,自幼與梅翰林家的公子定了親。本來這兩年是要準備成親的。朝廷的政策公布了早婚早育的危害之后,很多人家就自覺地推遲了孩子結婚的年紀。朝廷雖然不強制,世家大族也要顧及子嗣的問題。
此時,薛蝌的母親身體不是很好,害怕耽誤女兒的婚事,便想要薛蝌帶著妹妹去京城,看一看梅家對這門親事的意見。
薛蝌便帶著大房的嫁妝和妹妹去了京城。
薛蝌準備離開的時候,李紈的娘家得知了消息,便央求著帶她們一程去京城投靠李紈。兩家也算是親戚,薛蝌自是不會拒絕。
路過姑蘇的時候,遇到了打算進京的邢家一行,經過攀談,得知都是榮國府的親戚,便也上了薛家的船隊。
王庭軒事后聽說的時候,也是不斷感慨,有些事情能改變,可有些事情真的改變不了。
按說薛蝌和李家打算進京不好改變,可邢家還是按照原本的命運進京就有些不好理解了。書中,邢家是因為日子過不下去,才不得已進京投靠邢夫人的。
忠順王牽頭,皇家和朝廷,甚至世家大族在江南的投資可不少。只要老實肯干,絕對不會餓著。
姑蘇那邊,是林家的老家,林如海也投資了一些生意,每年的盈余送到林家的宗族。這樣,林如海跟宗族的關系恢復了,順帶著姑蘇一代的窮苦百姓也有了一份生計。
邢家的日子應該不至于過不下去,怎么也會跑到京城來呢。
不僅是江南,京城的百姓才是受益最大的。
看看劉姥姥一家就知道了。劉姥姥的莊子就在王庭軒買的莊子附近。他們按著朝廷的旨意,積極地種植紅薯,家里的日子雖然清貧,但也沒有到賈家去打秋風。
后來隨著工坊的建立,附近的人都有了活計,家里的日子也是越過越好。
王庭軒的莊子上面辦了一個私塾,找了一個年老的秀才叫孩子讀書。劉姥姥家的孫子板兒就在私塾里讀書。
黛玉處理莊子上的事情的時候,聽說了莊子上出了一個讀書非常好的孩子,就送了他一些林如海的書。
后來,劉姥姥專門帶著板兒到林家致謝。
別看劉姥姥沒讀過書,老人家的智慧可不容小覷。借著這件事情,取得了黛玉的好感。每到莊稼收獲的季節,都會帶著板兒來送禮。
一來二去,林如海也指點了板兒一些讀書心得,讓他的成績進步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