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開始只有兩三樓高,后來五六層,七八層,越早越高,在金錢的刺激下不斷的挑戰著,并且大家的喜好完全不同,大樓的外形也是完全不同。
陳佑山在港口看著幾艘新式軍艦,對楊蘆說:“楊都指揮使,這次您親自監軍出發,相信一定能夠旗開得勝。”
楊蘆同樣信心滿滿:“此次出征匯合了殿下之后,一戰而勝,這個世界上將再無人能對抗大明王朝,我們都將是功垂千古之人啊,哈哈哈。”
身為武將的楊蘆比其他人更知道這場大戰的勝利將會意味著什么。
陳佑山卻臉上出現的不自然的笑容,顯然是有些擔心的說:“但是楊都指揮使,天大的功勞也不能真的有天大,所以這些年說的都是為了鄭和大人復仇,因為英法兩國不敬大明而出征,而不是為了蓋世功勞去的。”
陳佑山的提醒讓楊蘆心底明白了,就算立了不世之功,也不能說功勞,說的也是英法兩國不敬大明,海王殿下是為了大明去的。
這就是朝堂上讀書人的本事,同樣一件事,換了一個說法就是不一樣的意思。
朱瞻墡現在的境遇就是要避免被朝堂上的人攻擊,減少對他不利的用詞,所以朱瞻墡所有從西方發回來的信件都要從陳佑山這邊先走一趟,陳佑山會為他潤色一番,將所有事情的用詞盡可能的中性化,將事情表達出來,但是不宣揚功績。
朱瞻墡和朱瞻基兩人雖然外人看著兄友弟恭,可以稱得上這么多年皇室兄弟關系的楷模了,但是陳佑山明白兩人之間其實就隔著一層薄薄的紗紙,哪怕一點點的火星落在上面都是不死不休的局面。
他得護著他的殿下。
而他仍覺得他的海王殿下會是一個遠比朱瞻基來的更好的皇帝。
因為朱瞻墡身上有著朱瞻基絕對不具備的因素,不是聰明才智,而是基于整個民族未來的理想主義。
跟著朱瞻墡的這些日子他能清晰的感受到朱瞻墡在構建一個以華夏民族為核心的未來,他的眼中沒有門閥,沒有偏見,而他似乎非常篤行這個理想中的未來能夠來到,仿佛經歷過實踐一般。
這樣的精神,朱瞻基不具備,朱棣也不具備,往前數上所有叫的上名字的皇帝都不具備。
但是現在海王無意,那么他也只能順水而走。
楊蘆贊嘆了一句:“陳縣令大才之人,有您這樣的人幫襯著殿下才能安心在前線啊。”
楊蘆知道雖然陳佑山只是一個縣令的位置,但是香江港的縣令可不是一般的縣令,而且作為朱瞻墡的心腹部下,陳佑山的仕途廣著呢。
僅僅幾句也能聽的出來陳佑山是個心思細膩的人。
“楊都指揮使,陛下允準了您去前線支援海王殿下的事情,但是出發之前您還是得去一封折子詢問殿下出航吉日吉時,等到陛下訂好了時間日子再出發,前線情況也不急在一兩日的時間。”
“明白了,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