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的出來工期很趕,獅子石雕刻的模樣還是欠缺了一點精細,大門和后面的建筑顯得格格不入。
“五弟,這是什么風格?”
“三哥有所不知,因為工期太趕,來不及這也是權宜之策,本打算在邊上建造一座公堂,但是怎么算都來不及,我索性就將這座教堂改了改門面用上了,教堂就是咱們那邊的寺廟。”
“啊?在寺廟里面審案子,這不合規定啊。”
朱瞻墡耐心的解釋道:“三哥有所不知,他們這邊和咱們那邊有點區別,幾乎人人都信教,所以一般審判都在教堂里面,咱們這算是入鄉隨俗。”
走入教堂之中,那偌大的教堂保留了原來的穹頂和色彩艷麗的壁畫,公堂的背后是圣母像。
“五弟,這又是圣母?”
“你可以理解為送子觀音。”
“啊?”
滿臉愕然之下,朱瞻墉被請到了上座,朱瞻墡則是在他邊上找了吧椅子坐了下來,而他們的面前,座椅略微低一些的三個位置是三堂會審的主審官。
御史臺都御史李時勉,這是老熟人了,為人剛正不阿,直言善噴。
大理寺寺卿蘇雋,三人中他最年輕,大理寺有時候得涉及皇家內院,所以得是皇帝心腹之人。
代刑部尚書顧佐,人稱大明包拯,為應天府尹為人清正,因為現任的刑部尚書年事已高了,不便遠行所以讓熟悉審判的他來代理,這也是他往中樞走的一個機會。
昨夜朱瞻墉看美人跳舞的時候,三人可是通宵達旦將案卷全部理了一遍,難得三人還能保持著精神奕奕。
畢竟他們三人才是主審官,朱瞻墉是皇家代表,所以不能讓審判出任何的差池。
審判開始之前,三位官員一起向著兩位殿下行禮,蘇雋問:“越王殿下,海王殿下,等會審判鄭和一案,涉及者皆是異國王室成員,而且所涉及之事,關乎鄭和的名譽兩位殿下的安全,公開審理是否欠妥。”
他思前想后還是覺得朱瞻墡主張的公開審理對鄭和的名譽不好,鄭和受辱的歷史將會被公之于眾,而朱瞻墡要的公開審理是讓周圍的百姓都可以來看,事情的經過一定會被人不斷的發酵。
“安全問題不用擔心,所有進場的民眾都會被完全搜身,而且有座位,多余的人只能在場外聽,我安排了幾位翻譯在場全程翻譯審案子的過程。”
“至于鄭和的事情,我要鄭和的死在整個華夏歷史上都是濃墨重彩的一筆,鄭和所受的屈辱會換來整個大明百姓的自強,公之于眾,強我國民意識。”
朱瞻墡如此的堅持,三人就看向了朱瞻墉,朱瞻墉便說:“五弟,是否再考慮一下,卻是對于鄭和的個人聲譽不妥。”
“三哥,歷史上蘇武歷盡艱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節不屈,后人談此經歷誰人恥笑蘇武受辱之經歷?勾踐臥薪嘗膽,后人何曾取笑。”
“大丈夫從不笑歷劫不屈之人,好男兒功利華夏何在乎自身虛名。”
“好,好,好。”
朱瞻墡一言,李時勉大叫三聲好。
“這等氣魄,還得是我大明海王。”李時勉似乎非常欣慰的贊賞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