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接下來的范寧,將其背后隱藏的原理給完完全全復原且具象了出來
他從基本原則出發,教大家低音的寫作方式,講解六和弦與三和弦的連接技巧,終止經過輔助四六和弦,以及屬七和弦的各情景應用。
對于大師的作品案例為什么好聽,他分析了那些片段中的關鍵音符是如何起的作用,并將其以功能命名為經過音、輔助音、延留音、先現音
他指出大師們一段優美的和聲,是密集排列和開放排列兩種形式的交替運用,最后他還闡述了和聲連接法、旋律連接法等實操性的技巧。
一切感性上的認知,全部得到了理性的印證,這些平日苦苦思索之人大呼舒爽,而且在拔云見日之時,他們還發現了自己往日極大的誤區。
以前總覺得動聽的音樂,肯定是在靈感爆發之下,用大量多姿多彩的和弦組合而成的,自己在日常實踐中差點味道,通常被歸結于靈感不夠。
而范寧的展示讓他們發現,和聲寫作的第一個問題,并不是發散靈感,去尋找色彩豐富的和弦,而是先做到讓已有的和弦,在四部和聲中的排列進行方式嚴謹而準確
每一個聲部的連接、音程的沖突與解決方向、和弦該用原位還是轉位、哪些音可以省略、哪些可以重復強調一首嚴肅音樂之所以渾然天成,音符多一顯得冗贅,少一結構不存,正是因為創作者將最簡單的音樂素材千錘百煉,而非通篇濫用色彩、堆砌雙音、加厚八度、或塞入大量的琶音經過句以故作聲勢。
只要遵循范寧提出的這些原則,領會了這些技巧,哪怕僅簡簡單單地用i、iv、v級和弦,就能寫出幾小節非常純正動聽的古典四部和聲
臺下600名聽眾真是徹底服了。
就如范寧所說,和聲學是一門“經驗學科”,參照標準是好聽,只是不同時期人們對“好聽音樂”的接受度不一
但是,他簡直吃透了“如何讓音樂變得好聽”的經驗,并變成了可以切切實實操作的理論章程
雖然很累很麻煩,但真的有用,再也不用在寫作時苦苦搜尋靈感、胡亂修改嘗試了
此輪課程的計劃是3個上午、9個小時,第一天結束后的晚上,范寧在音院行政樓的辦公室繼續打磨后續的教案,他忽然心有所感,門外之人的形象在腦海中勾勒而出。
于是范寧持筆抬頭“許茨院長,請進。”
“梆梆”的敲門聲反而晚了一拍才傳來,擰開門的許茨教授匆匆摘下禮帽“
卡洛恩教授,緊急協商,明天上午的第二課能不能更換場地”
幾位故交都已去世,已是音院院長的許茨算是目前學校里和范寧最熟絡的了,他是今天的聽課者之一,此時也沒有客套。
“發生什么了”范寧疑惑問道,“這選課名額不是確定的400嗎而且空地的走道上可以加一百多個小凳子啊
“你不知道反響有多猛烈。”許茨院長苦笑道,“本來以你的知名度,課前就已經火爆到加座了,這課后的反響再一傳開,從中午開始,音院又收到了大量新增的旁聽需求,其中有本來今天就沒有搶到旁聽加座的同學,有音院和其他院的教職工,還有外校的音樂界人士”
“現在想旁聽的人數,已經超過了選課人數很多人找關系要一個名額,都層層找到我這里來了,甚至有在其他城市無法及時趕到的人,致電詢問范寧教授的和聲學導論下一次的講授安排是幾月幾號,我只能答復暫無,讓他關注你十月底的對位法導論”
“學校對你的火爆程度已經作了充足預料,但實在沒想到,一門內部選修課程竟然沖到外面的圈子去了”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