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寫到現在,首先感謝自己選擇了這條卷首語。
或許,之后還是能用這個方法堅持下去,或許。
一些寫作的真實心路歷程剖開分享,然后還是進入正題,總結一下劇情吧。
從大綱設計上來說,第二卷篇幅本就是最長,起初估計約為第一卷的兩倍,以對應c小調第二交響曲的龐大篇幅和編制,當然,實際還是寫超了10字。
“復活”卷我對雙主線結構的處理,沒有“巨人”卷那么顯著,實際上并列關系占據了更突出的位置。
當然,我也是從來沒寫過書,這都是在憑感覺嘗試。
第二卷結構上最重要的節點是五段死亡,分別對應范寧創作c小調第二交響曲五個樂章的階段。
第一樂章是維埃恩的出生到死亡,其創作原型是法國管風琴家ouisvierne18701937,或許十分名不見經傳,但這我是有意而選之的。
因為藝術大師們的天賦、意志力和影響力接近于神,令我們這些普通人望塵莫及,也令那時作為青年作曲家的主角望塵莫及,所以我想降低一下他仰望的層次。
其實每位音樂家都有戰斗的一生,不光是貝多芬、肖邦或勃拉姆斯這樣的人,更多的音樂家是歷史長河中的支流,他們的藝術生涯也同樣可歌可泣。
這里離范寧的時代很遠,但喚起了他對于自己音樂師承的悠然神往,喚起了對“死亡觀”的思考和探討欲,命題也得以初步提出。
維埃恩的這條線在第二卷初期就埋下,關聯的神秘側包括其引出的人際關系出場、被使徒利用的折返定位陰謀、特納美術館原址暗門與瓦茨奈小鎮、紫豆糕小姐與緋紅兒小姐、文森特前往豐收藝術節的可能活動目的
所以寫那些經歷真不是水字數,就算對音樂家的藝術生涯和抗爭精神不感興趣,但這也是主線神秘劇情,還有,幽靈火車事件不是沒頭沒尾、暗門探索不是強行收場、瓦修斯的挑釁樹敵不是強行降智、主角在面對f先生時忘帶鑰匙也不是智商低,真的別噴了,我刪了一些評論,對不起,但我真的好難過。
第二樂章是詩人巴薩尼的死,雖然他是劇情中“復活頌”的原始文本作者,但創作原型不只是詩人克洛普施托克friedrichttiebkostock,17241803。
我在寫這部分劇情,寫巴薩尼的藝術生涯時,心里也想過貝多芬c小調合唱幻想曲的合唱文本當愛與力量團結聯姻的作者庫夫納chrishkuffner,17801846,想到過葉芝iiabuteryeats,18651939的神秘主義詩歌,還想到過里爾克raerariarike,18751926的杜伊諾哀歌
就像范寧說的那樣,這對他而言是一個善終式的、遠距離崇敬的人物,這避免了痛徹心扉,只有淡淡的感時傷逝或陰霾悵惘。
這種“追憶”的心境很利于藝術家去探討人文,去探討哥德堡變奏曲的神性,去探討藝術作品在歷史長河中的判定問題,以及嚴肅音樂和詩歌文學的關系。
就像文中米爾主教對巴薩尼的評價一樣“每個人都必須遵從內心的自由意志一次又一次地生產真理,否則他就會枯萎。巴薩尼以畢生追求真理,即使那不是終極真理,但至少不會被歷史判定為失格。”
合唱這件事情對藝術而言太嚴肅了,因為幾乎每一位寫聲樂交響曲的音樂家,都受到過詩人、文豪和哲學家對他們人生觀的本質影響,幾乎每一位。
如果在異世界,有一位藝術家在交響曲中加入了合唱,必須要解釋那些深厚的人文土壤是從何而來,解釋他心中的創作沖動從何而來,他是從何種社會思潮下理解的哲思,他如何思考文學與音樂、韻律與節奏的關系,而非簡單地靈感爆棚或一抄了事。
所以我寫不了貝九,至少在當下的架構下寫不了,我對康德和黑格爾的理解很浮于表面,對席勒的詩作也涉獵甚少,沒有我的幫忙,主角會在外人面前圓不回來,對我自己也是極度不合理的,而且“舊日”的污染特性,注定了范寧抄貝九這種級別的作品會出事有人已經從暗示中猜到了。
大家如果有感覺比較好的寫貝九的書,可以推薦我學習一下,因為如果以后能寫到馬八,是可以借鑒一下他們是怎么鋪墊解釋的。
這一階段關聯的神秘側劇情,是全書最核心的“格”的設定,以及邃曉者與靈知相關機制、失常區擴散與藝術事業關系的設定
第三樂章的死亡是圣塔蘭堡地鐵事故,沒有特定的原型,雖然有些具體的小角色,如馬克、赫胥黎或施特尼凱的死,但主要是為了描繪群體的渾噩與失控。
范寧發現死亡是完全無常的,沒有任何額外意義的,正所謂“生得渺小,死得隨機”,他開始試圖尋找一個“不僅能救贖逝者,還能慰藉生者”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