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三,四,五剛剛說參賽以準備45首為宜,所以,夠了吧”
范寧手持鉛筆,來回嘩嘩翻頁,重新數數,重新確認。
不過他尚未抬頭,而是在繼續默讀品味其中雋永悠長的意境。
這說明他此刻的主要注意力其實在詩篇、而并不在對面兩人身上,只是下意識地隨意開口。
露娜同樣用弱弱的語氣,問向旁邊的安
“姐姐,為什么我覺得你們在點菜”
“這么說也不算錯。”這位夜鶯小姐表情一窒,“可是,我明明是在點舍勒先生的冬之旅。”
“我發誓我沒想過能把不存在的菜品給點出來”
她說著說著語氣漸漸有些艱澀
“舍勒先生,你您是原先就深讀精研過呂克特大師的詩集嗎”
范寧聞言終于抬起了頭
“哦,拜讀過一部分,我此前背誦過如果你愛美人,但這兩首我呼吸菩提樹的芳香請不要偷聽我的歌則只能算是耳聞”他指尖下再度響起嘩啦啦的翻頁聲,“至于在午夜和我棄絕塵世是我剛剛發現的巨大驚喜,令人迷戀,令人感動”
呂克特大師是一位高產的“新月詩人”,在迄今七十載的藝術生涯里寫了近千首詩歌、五部戲劇、兩部文學評論和若干政治諷刺劇,還翻譯過很多其他語種的民間寓言集及古代詩歌作品。要說范寧此前就全部深讀精研,也不太現實,畢竟他不是文學家或劇作家,對于人文方面的選擇性積累,主要還是受音樂學教育的功勞。
“所以,您是在大部分詩歌內容僅僅第一次揣摩的情況下,直接準備挑選五首用來譜寫藝術歌曲”
夜鶯小姐此刻臉上的表情極其復雜,有試圖理解令人費解之物的敬畏,又有因敬畏而帶來的身心滿足,這也許會讓不明經過的旁人覺得做作夸張,但她確信一切都是該有的自然流露。
自行創作文本加音樂,和以其他大師作品為文本去創作音樂,理論上能做到這兩點的藝術家,都具備常人難以企及的靈感。
但若以極短時間完美標準去要求的話,后者“命題作文”式的創作更難,因為這涉及到解讀另一個偉大靈魂,并進行文學與音樂的融合,比單純的“自我對話”要受到更多限制和挑戰,很多人你給他一本詩集,數個月的時間連研究心得都很難完備,別說還去進行二度創作了。
范寧在創作第二交響曲的過程中,在那些千篇一律的工作作息中,就深刻體會過這種抓耳掏腮感,巴薩尼的“復活頌”的確出彩,但怎么去用音樂表現,變化發展,甚至升華,太難了,太難了。
好在他終究完成了這偉大的一躍。
自此至今,范寧深感自己迎來了藝術生涯中的一段熱衷于“交響聲樂化”、“聲樂交響化”的創作時期,他確信“第三”甚至“第四”交響曲都一定會繼續加入人聲,而在它們中間穿插一些練筆的小品則大有裨益,此時關于文學與音樂靈感的火光,就在他腦海中似氣泡般冒出,似煙花般迸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