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自留了小部分外,其余的都盡數被他貢獻了出來,其中,就包括3架式擲彈筒。
式擲彈筒的整體重量還不到3公斤,就算加上擲彈筒整個作戰系統,一共也不到7公斤,比一挺捷克式輕機槍都要輕很多,所以非常適合單兵攜帶。
就連江浩然都往空間里塞了3架,以備不時之需。
主要這玩意不僅能發射榴彈,就連香瓜手雷這樣的東西也能往里塞,關鍵是威力還不小。它的殺傷半徑大約在5到8米,一發榴彈如果落在人群中央完全可以造成數十人的殺傷,這個威力相對于它50毫米的口徑和重量來說,已是極為可觀了。
就連大正十年擲彈筒十分令人詬病的射程問題,在式擲彈筒這里也得到了完美的解決,其最大射程高達700米,有效射程也達到了500米,遠不是大正十年擲彈筒不足200米的射程所能夠比擬的。
但式擲彈筒也不是沒有缺點,而且其缺點還十分明顯,那就是發射流程極為繁瑣。
它需要射手在使用擲彈筒時,首先尋找好目標,利用拇指法等方式測定目標距離,通過擲彈筒筒身上的一條白線對準目標,隨后再將底座杵在地面,并通過筒身側面的水準器將擲彈筒穩定在45°角上,最后再由射手調節需要射擊的距離表尺。
擲彈筒擁有兩種表尺,一種是發射制式榴彈的,另一種則是發射手榴彈的。
針對兩種不同的彈藥,射手需要通過表尺指示器轉動旋鈕,調節炮筒內彈藥的入膛深度,直到調整完畢,才可以裝彈進行發射。
一整套流程下來,別說操作,外行光聽聽腦子都得被繞暈了,不經歷大量訓練,別說上手了,小心點別把自己給炸翻了。
以上這些,還不包括式擲彈筒制造工藝受材料所限,發射筒會因為承受不了膛壓而炸裂的問題。
日本畢竟是彈丸小國,資源極度貴乏。
說白了,式擲彈筒是小日子典型的、為了迎合資源貴乏的國情而搞出來的武器。針對擺在面前的現實問題,小日子的解決辦法就是訓練“精兵”,試圖提高士兵的素質,用高超的操作技術,來填補科技不足的溝壑。
事實上,抗戰初期,因為擁有大量經受過嚴格訓練、經歷過日俄戰爭的老兵,式擲彈筒在戰場上的表現確實不亞于一件神器,但到了抗戰后期,日軍老兵殘的殘、死的死,軍部迫不得已將娃娃兵、學生兵都趕上戰場的時候,式擲彈筒的表現就一言難盡,再也不復往日榮光了。
不管怎么樣,式擲彈筒確實存著在這樣那樣的硬傷,但它的優點同樣不容抹殺,除了上述提到的射程和威力均頗為不俗外,它的造價才是真正讓它成為二戰中日軍火力支柱的真正推手。
根據相關資料顯示,隨著日本擲彈筒制造工藝的不斷發展和提高,它的制造成本開始不斷下降,最終降低到只有步槍的四分之一左右,同時期,九一式榴彈和普通步兵手榴彈的造價也變得極為低廉,如此價格,相對于擲彈筒所取得的亮眼戰績來說,那實在是太便宜,也太不值一提了。
要知道,為了真正發揮出擲彈筒的火力優勢,日軍配置的擲彈筒手往往都是身經百戰的老手,而非是普通的老兵,因此實戰中400米內的命中率,高達85至95,可謂十分驚人。
值得一提的是,式擲彈筒雖然單兵就可以攜帶和操作,但實際操作中的最優配置卻需要配備三名士兵,即一名射手和兩名裝填手,方能發揮出它的最大火力,其中裝填手還需要兼職彈藥手,額外攜帶16枚彈藥。
這樣的配置不是沒有原因,根據實戰測試,一個熟練的擲彈筒小組,可以在一分鐘之內發射25發炮彈。
這就是為什么江浩然明明空間中有擲彈筒,卻似乎將它遺忘了一般,因為使用擲彈筒充其量也就能打敵人一個措手不及,等敵人反應過來,迎接他的將會是鋪天蓋地榴彈雨,他休想再打出第二發炮彈,遠不如貼近敵人后,實施手雷戰術來的實在。
“李兄”
掃了周圍一眼,江浩然見沒人注意到自己,便小聲叫喚李君堯道。
“嗯”李君堯詫異地看過去。
“你來。”江浩然朝他招了招手。
“這是”來到江浩然處,李君堯頓時不可思議地瞪大了雙眼“怎么這里會有這多的武器彈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