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郡王接了追回庫銀這差事已經有一個多月,卻一直沒什么太大的進展,朝中大臣們都串通起來,上下沆瀣一氣,他們口供一致,總是哭窮喊著沒錢,看起來還有幾分可憐模樣,到頭來反而顯得胤禛這個追債人不對,像是得理不饒人欺負弱小似的。
再加上他們動靜鬧得極大,連民間也有傳聞,再這么下去,胤禛的名聲差不多就不剩什么了,而這也達到了某些人心中的目的,此時正暗自高興呢,偏生這時候胤誐帶著太監抬著銀子大喇喇地到了乾清殿,而且他進宮這趟可不低調,大搖大擺地在宮城外轉了一圈,然后才招搖過市地進宮。
這銀子還沒抬到康熙面前,宮外就已經有不少人知道敦貝勒還銀去了,這一招打得那些人措手不及。
向朝廷國庫借銀的官員可不少,但是卻也分好些派系,有的是身居高位手握大權,而有的不過是普普通通的小京官,他們對這追銀之事的態度也是截然不同。
不管是太子陣營的官員,還是直郡王的門生,以及康熙的寵臣們,根本就沒將胤禛這個郡王放在眼里,甚至聯合起來有意為難他,但是對于大多數普通官員來說,胤禛可是雍郡王,是當今陛下的皇子,生母又是四妃之一,根本不是他們可以得罪的。
這些普通官員才是朝中占大多數的集體,原本他們一直還處于觀望狀態,準備跟著風聲走,有著那些權臣的示意,誰也不敢在這時候還銀做出頭鳥,害怕事后會這些人報復。
而這也是朝中那些老狐貍意料之中的事情,偏生胤誐這一招將他們原本的計劃給打破了。
胤誐進宮前的那番大張旗鼓,又有著弘暉的人手在外面造勢,原本還處于觀望狀態的普通官員趕緊籌備銀子,如今連皇上的親兒子都得還銀,他們還拖欠著,那豈不是找死嗎
這些人生怕自己晚了一步,就被上面的人記上了黑名單,等著秋后處理,差不多等胤誐抬著銀子進了宮,他們也籌備得差不多,趕緊抬著銀子也跟著去還銀。
若是在平時事情自然不會這么順利地進展下來,關鍵是欠銀的幾個“巨頭”此刻都不得空,他們進宮和康熙去哭訴胤禛這一個月來的“惡行”,哪里想到宮外已經變天了,等看到胤誐來還銀時頓時傻了眼,更可怕的是胤誐抬著銀子進來后,很快小太監就繼續進來通報,外面來了一連串來還銀的官員,他們還都學著胤誐的樣子,用箱子抬了不少銀兩來,一眼望過去聲勢浩大,頗為壯觀。
原本還在哭訴的老大臣們和宗親,此刻只覺頭昏目眩,氣得想要跳腳卻無力。
而康熙此刻心情就頓時亮堂起來,他看著自己的十兒子就那么大搖大擺地走進宮殿,身后還帶著不少太監抬銀子,明明折合成銀票就會輕便多了,偏偏他行事就是這么不靠譜,可康熙這回就喜歡老十的這不靠譜。
不愧是他兒子,瞧著多淳樸啊,是個實心眼的
康熙這一刻看胤誐非常順眼,心里像是吃了靈丹妙藥,只覺得無比熨帖,再也找不到比老十還懂事的孩子了。
胤誐可不知道此刻皇阿瑪對自己的評價竟如此高,他腦海里還記著弘暉的叮囑呢,默默想了一遍臺詞,然后便“噗通”一聲跪下,朗聲喊道,“皇阿瑪,我錯了,作為皇子阿哥,我不僅沒有為您分憂,還揮霍國庫的銀子,實乃不忠不孝不義今日來負荊請罪”
他洋洋灑灑講了一堆,可謂是抑揚頓挫聲情并茂,卻沒有半點懺悔者的愧疚與懊悔,仿佛就是來走場子的,殿里頓時鴉雀無聲。
敦貝勒功課不好這事并不算什么秘聞,如今都二十來歲的人了,已經娶妻開府,還仍和一群小阿哥們在一起讀書,但往常寫的文章再怎么沒水準,也好過此次這樣的大白話啊,朝臣聽得目瞪口呆,康熙也微微臉色發燙,只有胤誐渾然不覺,這些臺詞都是弘暉給他準備的。
弘暉擔心準備得太復雜他記不住,就選用了最通俗的,這樣不僅好記,也容易聽懂,等他還完銀子,弘暉就讓人將胤誐這番話宣傳出去,給外面的那些百姓們聽聽,保證都聽得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