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派士兵戍守也不是一件小事,那里氣候嚴寒,井非是好去處,而且荒無人煙,只怕到時候連日常的吃度都要從南方運送過去,其中所涉環節太多,相當麻煩。
后來康熙動了心思,想著干脆遷徙一些百姓過去,如今這京中一帶人口太多,城區擴建越來越大,而且不僅僅是京師人口在激增,京畿附近的莊子上也同樣如此。
遷了人口過去,讓他們在那里種地開發,子子孫孫生活在那一帶,早晚有一日那無人之地也會興盛起來,發展成城池。
但弘暉卻覺得此舉不妥。
將百姓遷過去是為了對當地進行開發建造,但是明知道那里苦寒,百姓心底自然是抵觸的,又怎么會心甘情愿過去呢就像弘暉先前將犯了事的罪犯流放到那里做改造,只怕被遷過去的百姓會覺得自己的待遇與犯了事的罪人沒什么區別,可能到時候不僅是消極怠工,甚至有可能還心灰意冷頹廢度日,那就與他們一開始的初衷完全不同了。
所以弘暉想了一個折中的法子,既然是要調派士兵過去鎮守,不若讓士兵將家人一起遷徙過去,這樣士兵們常年戍守邊疆,也可以與家人團聚在一起,而這只是其一。其二便是,他提出了所有調去的士兵,是要自愿申請報名的。
不管是士兵,還是百姓,肯定都不會喜歡那種苦寒艱難的地方,而直接下令讓士兵們過去鎮守何嘗不是另一種不公呢,弘暉提出讓他們來自愿申請報名,自然是給出了極高的待遇。
反正如今國庫不缺銀子,弘暉就可勁兒地造作,他向康熙提交了一個折子,在上面提出了整編軍隊的各項事宜。被重新整編起來的軍隊,就是用來鎮守在最北部的邊疆,而他們不僅能拿到比尋常士兵高出許多的軍餉,還能享有其他各項好處。
首先便是分田分地,西伯利亞那么大的一塊地差不多都是處于無人狀態,等到士兵調遣過去,肯定都能分到不小的一塊,而這對大部分的將士們而言都是相當有吸引力。
而除了這點外,弘暉同時還打算在那邊搞基建。
其實在那里搞基建要遠比如今京中要容易得多,那里就像是一塊全新的地圖,土著居民少,不管想要做什么都很方便,既不用驚動百姓,也不會侵占農田,等士兵們過去了就是大批現成的勞動力,至于基建物資則完全可以由列車運輸過去,都不是大事。
而弘暉除了打算給將士們分田外,重點就是分房了,當然這個分房可不是完全一分錢都不收的,而是憑借軍士身份可進行低價認購,總體來說肯定是會比他們自己造房要劃算得多,不僅花的銀子少,而且還都是用鋼筋水泥造出來的房子,相當堅實。
但是光靠這些還不足以讓士兵們爭向主動申請北調,真正打動他們的,是弘暉提出的建立社區,然后社區開發的基礎設施。
弘暉打算分給士兵們的房子,都是按照不同社區來建造的,而每個社區都會建造學校、醫院等公共服務建筑,他本就想搞全民服務,在旁的地方或許有些麻煩,但是這一塊盡是苦寒之地,弘暉不管是想要做什么都沒什么人阻攔,就連康熙看了折子后都沒多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