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國最終同意了這一請求,將剛及笄兩年、青春正好的嘉和公主送去了襄國。
而襄國的國君,已經執政三十年,是個快六十歲的垂垂老人了。
沈清月在聽聞這段往事的時候,亦是十分扼腕嘆息于嘉和公主的遭遇,單單只是想象著那個枯朽好色的昏君對著一個年輕貌美的姑娘心旌搖蕩時的景象,便覺得難以呼吸,更別提將嘉和公主視為掌上珠、心頭肉的太后,在此之后更是生了一場大病,許久才好。
而與嘉和公主兩情相悅的李君屹又是如何,沈清月從府中人的口中零星聽到了一些,聽說他追著和親的馬車百余里,被送回來時滿身淤傷,憔悴得不成樣子。
此事之后,李君屹本就寡淡冷寂的性子更添幾分落穆涼薄。
而這份涼薄,在沈清月嫁給李君屹的那個洞房花燭的夜晚,便深深感受到了。
即便如今三年過去,她依舊能清楚地記得李君屹在拿下她面前的卻扇時說的話。
他說“與你成親是母親擅自做的主張,今日是我第一次見你,尚還不能習慣與你同床共枕,你在此安歇,我去書房睡。”
他說這話的時候,語氣平靜而低緩,像是冰雪初融時山谷中低回的泉水,清澈分明卻冷徹骨髓。
他轉身離開了新房,留下沈清月目瞪口呆地坐在鋪滿紅棗與花生的婚床上。
她的臉通紅滾燙,可身上卻是冰涼,在他進來之前,她是緊張的,拘束的,又
帶著幾分期待與興奮的,但她完全沒有想到她的新婚之夜竟是這樣的結局。
這種尷尬的被嫌棄被冷落的局面,讓她這個新婦在府中的地位一下子低到了塵埃里。
沈清月出身并不算高,她的父親從青川知縣做到凌州知州,后又通過磨勘升做京官。他們舉家搬遷到京城這一年,沈清月剛好十八歲,正值婚配的最好年華,母親帶著她各處赴宴,偶然被太尉夫人瞧見,竟一下子得了她的青睞。
她擁有這樣的運氣,父母自然十分歡喜,姻緣亦是水到渠成,合了生辰八字,選了黃道吉日,她很快便嫁進了太尉府。
可大婚頭一日,李君屹做出這樣的態度,是以府中的下人也跟著瞧不起她,妯娌姑子背地里嘲笑她,只有太尉夫人,她的婆母時常安慰她,告訴她今后日子還長,感情之事可以慢慢培養,不要著急。
她尊聽婆母教誨,待他體貼入微,對他關懷備至。
只是好像并沒有什么用。
李君屹冷得像一個寒潭,每每拿那雙寒意逼人的眸子看向她時,叫她再熱情心也跟著冷卻下來。
沈清月也是在府中人的議論中慢慢得知,她一個左司郎中的女兒之所以能高嫁當朝太尉的嫡長子,全然是憑借她那張與嘉和公主有幾分相像的面容。
具體有幾分像,沈清月沒有見過嘉和公主,所以并不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