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氏出門近兩個月,回到宣縣之后,自有相熟的門戶要去走訪,對沈念禾的自告奮勇很不以為然,笑道“你那小細胳膊小細腿的,別在此處礙手礙腳了,等你三哥晚間回來叫他幫著收拾就是”
還不忘交代道“我先去找幾個相熟的繡娘,明日你騰出空來,要給你量身,灶臺上溫了飯菜,中午你取出來便能吃了。”
說完取了些東西,竟是這般就出了門。
剩得沈念禾一個人對著那一堆行李,也不敢擅動,正好回去翻閱一回自裴繼安房中取回來的文書。
饒是她看書甚快,礙于著實不太了解水利之事,花了不少功夫,才大概弄明白了今次的事情。
原來當年咸保、宣縣左近以丹陽湖田為主,總計得田十多萬畝,田地肥沃,所謂“江南豐、天下足”,其中大半得賴于此地。只是大燕末年,吏治崩壞,守湖田的官員辦差不利,偏巧又接連遇得數十年一見的大澇,直把湖堤沖垮,田畝自然也被全數淹毀,此后或為當地豪強所占,或被湖水所沒,曾經能充大半內庫的官田就這般再不復存。
等到新朝得立,重定天下之后,已是過了數十載,雖說宣州官員屢次想要重修湖田,遞上去的折子從未斷過,卻總礙于各色原因,最后為能成事。
當年裴六郎來到宣縣之后,見得此地田少人稠,食不果腹者常有,又因西北之地戰亂,流民時時涌入,引出紛爭不斷。
一則田地乃是百姓立身之本,只有田畝足夠,才能把使人安居立業,有所傍身;二則無恒產者無恒心,光腳之后,什么事情都能做得出來,可一旦有了田產,便是安防也能輕松太多。
是以他同謝父一同花了小十年功夫,幾乎走遍江南東路,最后結合實際,整理出應對之法,擬要重修圩田,辟回農田千頃。
只是裴家當時早已沒落,裴六郎更是不得天子待見,更兼此事引得朝中一番議論之后,許多重臣以為弊大于利,俱是不肯同意,便一直擱置下來。
裴六因病而死,死前依舊掛著圩田之事,裴繼安此時進得衙門數年,已是暫時站穩了腳跟,便想趁著彭莽尚在,雖是不能重整江南東路圩田,卻是可以先整出宣縣的圩田。
他不像其父那般想著一口氣吃成胖子,而是打算以小帶大,等到宣縣圩田有了成果之后,再以新田、賦稅所得去說楊知州,由下而上,復請朝中再議,不愁沒人為了功績,去幫忙出頭。
正因裴繼安的想法是要做縱連三縣,長逾百里的大圩,如果一切順利,最后所得的田畝當能有十萬畝之多,而宣縣雖然只是打前陣,最后大圩成型時,卻要成為一體,是以開始之前,整體的勘探、設計、圖紙等等,全數都要確定。
沈念禾此時手中持的圖紙有兩份,一份是裴六郎同謝父兩人從前費盡心機,找來的前朝湖田圖繪,原來的堤壩、湖田乃是一名喚作沈披的官員所做,設計切合當地,精妙異常,可惜過得百年之后,山川變遷,自然不能依樣畫葫蘆,只好另行改做。
另一份則是裴繼安在父輩修改重做的圖繪上,再做修訂的一份圖繪,看得出來這些年里沒少在地頭跑,許多數據都做了更正。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