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芳正文卷第二百四十一章走一遭郭安南左右為難。
他何嘗不知道這羅立是在利用自己可一看到桌面上擺著的“萬姓書”,就忍不住毛骨悚然。
那“萬姓書”乃是建平縣學師生出頭,代替下轄縣鎮、鄉村里百姓寫的情愿之書,文中懇求郭保吉這位江南西路監司官不要竭澤而漁,只為將來,不顧眼前,逼得農人農時不顧,最后導致建平上下收成大欠,易子相食。
郭安南在清池縣中做了大半年的戶曹官,也聽得人說過許多舊事。建平縣在宣州轄下確實一直以來都是賦稅最多,苛捐最重的一處,去歲也真的遭了災。
想到此處,他就為父親緊張。
試問,如若桌上擺著的這一份萬民請愿書不是給羅立壓了下來,而是被遞上了京城,被有心政敵利用,郭保吉又會有什么下場
郭安南十幾年間聞雞起舞,懸梁刺股,學史、學經、讀書,看到的前車之鑒并不在少數,也常聽聞學中先生說起某某地官員因判下錯案,逼得百姓進京請命,最后被御史臺中連本參上,最后失官落職,乃至發貶廣南、嶺南、瓊州等地的故事。聯系起今日,何等相似
他一向都覺得父親膽子太大,從前在陣前時,時常將朝中派來的監軍擠兌得沒有地方站,甚至天子下的詔書,關乎戰略、進退的,也是一收到就丟到一旁固然是為了打勝戰,可很多時候,一軍上下都覺得勝利渺茫了,卻只為了父親要博那兩三成的勝算,強違天子之命,如此行事,當真妥帖
一時幸運,不代表會一世幸運,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的
郭家本家在軍中足有上百人,各有官職,眼下最后被發遣來內地,到這江南西路做監司的,就只有郭保吉一個人。
天子連明升實降的面子功夫都不肯做,難道還不能說明問題
這樣的話,他從前也勸說過父親,只對方不但不聽,還要反過來對自己說教。
此處建平縣的事情,就算回去同父親說了,想來他也不會當回事。
可“萬姓書”何等殺器,一旦遞往朝中,何如給旁人遞刀捅自己比起這事,堤壩、圩田修得慢一些,雖是也有些難看,卻不是什么致命問題了。
父親一介武夫,不比他懂,說也說不聽,郭安南就只能自行設法了。
他猶豫了好一會,終于下定決心,將羅立用力扶了起來,道“羅知縣折煞我了。”
出發之前,除卻從沈念禾那一處取來的文書,在裴繼安那一處了解了其余縣鎮處抽調的人力、糧谷并征用的房舍,郭安南還通過父親手下幕僚處得知了得知了更多細節。
建平縣這一處不出人、糧、房,約莫會推遲進度十來日。
這十來日,當真很重要嗎相比起來,不叫建平下頭百姓鬧事,最后禍及自身,才更重要吧
他鄭重道“知縣莫急,下官雖然不才,卻非鐵石心腸,自會在當中設法周旋,建平縣中能征則征,不能征,我也會想辦法幫著敷衍。”
又看向桌上的宗卷、文書,頓了頓,道“只是這萬姓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