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轉眼就到了康熙三十年的春天。
這一年,殷陶已經邁入了六歲大關,也到了皇子該上學的年紀。
到底是養了三年多的孩子,這一上學就要搬去阿哥所住了,太后和蘇麻喇姑都有些很舍不得,這幾日連功課都不叫殷陶多學了,只想拘著他在身邊好好親近。
今年是個風調雨順的豐收年,各地的請安賀年折子都是報喜的奏章,是而康熙心情十分的不錯,上元節那日的宮宴也格外熱鬧,還放了整整半宿的焰火。
太后貪涼,多用了兩個貢桔,后半夜回到寧壽宮后身子便有些不舒坦起來,腹痛且伴有一些發熱癥狀,就這么在寧壽宮歇了下來。
太后病了,各宮少不得是要過來侍疾的,康熙見太后喜歡殷陶,便叫他在寧壽宮陪著蘇麻喇姑陪太后多待幾日,殷陶入學的事情就這么暫時緩了下來。
康熙二十八年七月初九,佟佳皇貴妃病重,太醫直言不好,康熙便將佟佳氏由皇貴妃晉為皇后,又過了一天功夫,七月初十日申刻,皇后佟佳氏在承乾宮中病逝,后追謚為孝懿皇后。
孝懿皇后過逝,鈕祜祿貴妃的身子也越發不好,康熙的后宮格局又發生了不小的改變,由孝懿皇后的妹妹佟妃和四妃共同打理后宮,安排侍疾事宜。
這日,太子在上書房下課后帶著新采下的紅梅來寧壽宮探望太后,正逢上殷陶坐在太后身邊捧著話本兒讀大鬧天宮。
見到太子來訪,殷陶忙合上書卷站起身來,對著二哥恭敬問好。
太子笑著摸了摸殷陶的頭,當年第一次注意到這個弟弟,還是在幾年前皇祖母生辰那日,見皇阿瑪把他抱著進來。沒成想一轉眼功夫他這十二弟也這么大了,到了該上學的年紀。
太子要過來侍疾,對太后盡孝,宮人們自然要讓太子盡上“孝道”。
鄭姑姑將藥碗和話梅果脯端了過來,太子半坐在太后床前,服侍太后用過了藥又漱口用了話梅解苦后,太子便開始陪著太后聊起天來。
太后屋子里的屏風正是江寧一等繡娘繡成的江南煙雨圖,太子曾隨著康熙去過兩次江南,他便以此為切入點聊起了江南的風光錦繡。
太子今年不過是十六七歲的年紀,高一年紀的孩子,正是男孩子貪玩的時候,雖然素性沉穩,但在疼愛自己的長輩面前難免放松了一些,說起江南之事兩眼放光,越說越來勁頭。
殷陶敏感的注意到,太后聽著聽著有些走神,蘇麻喇姑也端著茶盞一副心不在焉的樣子。
這兩位出身蒙古科爾沁,自幼在草原上長大,蘇麻喇姑進宮時候,清軍尚未入關,皇后入京之時,順治也不過是剛剛坐穩了原本屬于大明的江山,是而在那二人的認知當中,江南那是漢人的地方,她們并沒有多少向往也興趣不大。
就他們素日的行為做派看來,殷陶覺得,估計她兩個會更喜歡聽太子講一些關于塞外的事情。
想到這里,殷陶委婉提醒道“二哥果然見識不凡,博學廣知。常聞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不想果然如此。聽說二哥也曾陪著皇阿瑪巡幸塞外,不如二哥也與我說說塞外風光可好”
聽到殷陶這話后,太子才意識到了這氣氛當中淡淡的違和感是什么。
雖說在宮中各位母妃和兄弟都對江南之事極是感興趣,連他自己和皇阿瑪也是如此,但并不代表寧壽宮中來自草原的兩位長輩也是如此
十二弟只是單純好奇塞上風光,還是說已經看出了兩位長輩的不耐,暗中提醒于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