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頓好太后和眾位嬪妃后,康熙又帶著一眾皇子皇女啟程前往塞上。
騎馬趕路是個體力活兒,等到了晚上,康熙叫停后才開始安營扎寨。
勞累了一天的殷陶決定早些洗漱休息,卻不想晚膳還沒用完就接到了魏珠的指令萬歲爺請十二阿哥過去一趟。
殷陶匆匆洗了個臉,拿濕毛巾將頭上浮散的塵土又擦了一遍,確定儀容規整衣裳得體后,這才隨著魏珠去了康熙御帳。
康熙的帳子同他們這些皇子又是不同。
燈火明亮,地毯松軟,熏香的味道也極是好聞,一應家具擺設十分齊全簡直就跟宮殿沒什么兩樣,不管是空間上還是布置上。
果然統治者不管在哪個時代都過得不會太差,難怪有那么多人都想要當皇帝呢。
不遠處的燭火當中,康熙對著殷陶招手“朕聽太后說你喜歡食用鹿肉,這幾日趕路,瞧你也沒怎么好好用膳,臉都瘦了一圈,正巧今兒膳房弄了一些麻仁鹿肉串,一起過來坐下用罷。”
麻仁鹿肉串也是宮里頭的牌子菜,首先將鹿肉切好腌制,拿方巾搌凈肉上的調料后裹上熟芝麻仁,再將掛好芝麻仁的肉串擱至烤架上燒烤,等鹿肉烤好后最后撒上椒鹽便可食用。
由于宮中這道菜用料考究,廚師技藝精湛,火候掌握得恰到好處,做出的烤肉串倒比殷陶前世吃過的燒烤更有滋味。
看著這盤幾乎沒有動過筷子的麻仁鹿肉串,殷陶突然之間意識到,康熙也是一個愛護孩子的父親。
只不過他膝下的孩子實在太多,且有太多需要處理的政務占據著他的腦子,是而康熙只對他喜歡的孩子才會上心。
就在昨日,留京的四爺送來了八百里加急的折子,道是渾河河水泛濫,百姓遭受水災,情況比之前想象得嚴重,望皇阿瑪明察后早做決斷。
看著低頭吃肉的殷陶,康熙突然又想起了這茬兒。
十二幾個眼看著就到了娶福晉的年紀,日后也是要入朝的,提前叫他們熟悉一下這些事情也是應當的。
康熙把四爺奏折上的事情同殷陶一說,而后對著殷陶詢問道“渾河距離咱們營地倒也不遠,你覺得朕該不該繞路過去親自看看災情如何”
殷陶記得從前在a大經濟學院念大學時候,同樣是推行新政策,學院一把手和學院二把手想出來的點子,推行力度就不一樣。
在政事上更是如此。
雖然就殷陶自己而言,是不愿意多趕路的。但就這件事情上,康熙親眼去看過的河堤意義上終究是不同的,當地官員修筑河堤的力度和用心程度也是不一樣的。
他們不過繞上一段小小的路程,受益的卻是萬千百姓。
殷陶想了想,把剛才的論點稍稍拓展后組織語言做了說明,而后給出了肯定答案兒臣認為理當要去。
康熙欣慰地點了點頭。
第二日,天康熙又召見直郡王、誠郡王和五貝勒,將昨日問過十二阿哥的問題再次同幾人一說,依然詢問幾位皇子要不要拐道去渾河看看。
這時候自然是大哥直郡王先來。
直郡王不大懂康熙是什么意思,他這幾年在軍隊里待得時間更多一些,極少思考這些同政事相關的問題。
直郡王隱約覺得,康熙是個勤政愛民的好皇帝,且渾河距離營地的確不遠,過去看一看也是應該的。
但他又轉念一想,萬一皇阿瑪心中其實不想去,就是想借著他們的嘴說出來,給自己一個臺階下。再說了,蒙古幾位王爺都在等著接見,脖子都望長了,在盛京行宮當中已經拖了幾日,再拖拉上好幾天才能抵達似乎也有些說不過去。
還是依著皇阿瑪的想法最是穩妥些。
想到這里,直郡王回答道“皇阿瑪是萬民之主,英明決斷,兒臣不及。一切但憑皇阿瑪安排,兒子只聽皇阿瑪吩咐。”
康熙臉上表情不見變化,轉頭看向三爺“三阿哥,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