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這孩子建府時間不算短了,除了給三個小阿哥籌備婚事之外,壓根兒沒領什么旁的像樣的差事,總這么下去看著也不是個事兒啊。
就封爵這事兒,康熙本人其實也挺無奈的。
誰不想讓兒子體體面面風風光光的
康熙也想啊
在幾個孩子出宮之前,康熙都想好了。
老九貝子,老十郡王,十二貝勒
可是想到太子及索額圖一黨做得那些事情,還有直郡王小團體的不斷擴張及荒唐舉動,就叫康熙開始動搖。
兒子們大了,不能放任太多權柄給他們了,否則一個個的勢大之后更難管了。
想到這里,康熙便跟太后嘮起了家常,大意就是孩子們不能封爵封得太容易了,應該好好歷練歷練學會辦差后才能得到相應的爵位,也好做到實至名歸。
九爺聽了以后更郁悶了。
康熙隨手給他們賞個爵位明明就是最簡單的事情,就算是親王一年的俸祿對于內務府來說都少得可憐,況且大哥如今也不過是郡王呢,皇阿瑪根本不可能給他們封個什么親王職位。
九爺覺得康熙就像一個富有四海的大貴之人,卻連一點點的傍身之財都不想分給成年的孩子們,實在是摳門得厲害,說是吝嗇之極也不為過
在座的幾個皇子當中,九爺、十爺和十四的臉色都不好看,連帶著德妃和宜妃的笑容也在一瞬間勉強起來。
殷陶記得,八爺往下的幾個小阿哥都是一直沒得封爵的。
康熙四十七年三月一廢太子,等到了康熙四十八年,胤礽再度被立為太子后,為著瓜分二次上位的太子的權利,康熙才給一眾兒子都封了爵位。
對于康熙的這種行為,殷陶雖然并不贊成,但是站在一個皇帝的角度也可以理解這幾年玩制衡玩得有點失衡了,控制不住局面了,所以不打算再繼續給兩邊加碼了。
殷陶記得,歷史上這次封爵,三爺、四爺、五爺被封了親王,七爺和十爺被封了郡王,九爺和十二封了貝子,十三和十四則一直都是光頭阿哥。
殷陶也不知道在康師傅心目中自己的定位,不過有貝子好歹比十三十四光頭阿哥還要強一些。
歷史上十三還是有出頭之日的,等著四爺做了皇帝后,一下子就封了怡親王。
殷陶覺著,康熙在分封爵位這事兒上的確有些小氣了。而四爺對跟他交好的兄弟們都不錯,既然因為十三的能干給十三個鐵帽子親王,自己也算是四哥的好兄弟了,起碼也要給自己升個郡王吧。
過完上元節后,康熙去江南的伴駕名單也隨之出爐除了太子和十三之外,其他人一概不帶。
伴駕名單出來后,四爺也在內心舒出了一口氣來。
他如今雖說仍然一心向著太子,但并不想攪和進這些是非當中,康熙主動將他摘出來真是最好不過。
四爺心情好了起來,他合上攤在身前將近半個時辰也沒有翻上一頁的書冊,轉去正院看了看弘暉。
如今已是晚上亥時,弘暉已經入睡,因著入冬以來一直病著的緣故,小臉都瘦了一圈,之前尺寸剛好的衣裳穿在身上也有些打晃。
福晉日日在弘暉身邊守著,生怕膝下唯一的嫡長子出什么意外,也比去年此時消瘦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