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頭也不光是后宮嬪妃晉位時候冊文,皇子封爵之時也是同樣需要冊文的。
冊文主要作用就是講述為什么該皇子要封王的理由,不管是孝順、恭敬、能力、智慧還是曾為朝廷出過力,都是受封爵位的關鍵。
相比于眾多兄弟而言,殷陶算是越級封王的了,九爺和十四只是個貝子,十三連個貝子都沒混上。
殷陶作為排行較小的阿哥,母家不顯又沒娶蒙古福晉,竟然和十爺一樣封了郡王,著實是有些很招人眼的。
但好在康熙一早便打好了底子,授意禮部寫冊文時候,著重寫一這孩子至誠至孝的品格和自愿守陵一年的貢獻。
禮部尚書穆和倫接到旨意之后,就把這個活兒交給了翰林院出身的禮部郎中李談。
李談聽了穆和倫說皇上特地囑咐好好好給十阿哥寫冊文以后,立刻就展開了發散思維。
一定是十皇子太孝順了,感動天感動地,更重要的是感動了皇帝,所以皇帝才對十皇子尤為上心,對其他皇子的冊文并沒太多要求,只特意囑咐了要用心給十阿哥寫。
李談也是個文學愛好者,在翰林院供職時候就一直以文筆好著稱,他平日里也喜歡寫一些志怪和日常調侃的小段子,幾乎看的人都大加稱贊。
在潛心給十阿哥寫冊文時,李談越腦補越多,也同時越寫越興奮,心中勾勒出十爺的美好形象后,第二天去衙門時候又跟同事們交流了一。
沒過幾天后,殷陶就聽到了源自六部則一則傳言。
十皇子是一個品性端正又道德高尚的人,前傳聞被貶去守皇陵,那可不是被貶的,而是他自愿去的。
據說起初時候,皇上心疼十阿哥,是不想叫他去守陵的。
結果十阿哥堅持要去,一聽說皇上不想叫自己去,覺也睡不好,飯也吃不去,人都恍惚了,瘦了好大一圈。
皇上也是看這孩子實在太孝順了,生怕他這么去熬壞了身子,才特地允許他去給蘇麻喇姑和太皇太后守孝一年的。
多么父慈子孝感人至深的皇家父子情
真是大眾的楷模萬民的典范
殷陶
這說法實在是很離譜,距離顯示偏差深遠。
雖然她心中對于太后和蘇姑姑是的確很尊敬,也愿意孝敬老人。因著蘇姑姑曾經侍奉太皇太后的關系,他是誠心給太皇太后守陵,對于這為杰出的女政治家也是發自內心的尊敬和佩服。
但他畢竟骨子里還是一個現代人,更覺得孝不孝在心而不是形式,而且他去給太皇太后守陵之事還是康熙安排的,他只是心態很好地痛快接受了而已,根本就沒有傳聞當中那般哭著喊著要去守皇陵的情況。
況且康熙那么多疑的一個帝王,他這么干的話,很容易就會被懷疑是別有用心,刻意立孝順人設,造成不好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