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次出征之前,十四原以為,這趟差事最大的挑戰在于跋山涉水勞碌奔波還要和將士們同時同住等“勞其筋骨,餓其體膚”之事,卻不想現實跟預想之間差別不小。
對于十四而言,身體上的勞累和艱苦還勉強可以忍受,但心靈上的巨大摧殘卻實在接受無能。
這次戰事康熙極為重視,和殷陶、十四等一同出征的高級將領不在少數,等到大軍進駐青海以后,地方兵力集結參與過來,組織不斷壯大,年羹堯等人也加入了討伐策妄阿拉布坦的隊伍當中。
此次領命出征的阿哥有兩個,一個新上任的大將軍王十四爺,負責軍事調度,一個是新晉的履親王十二爺,負責處理軍事外一應政務和糧草調度。
能混到將領級別的人雖說不比御前那些成日里斗心眼子的文官機靈,但也都是什么蠢笨之人,都知道兩個皇子雖然職務里都帶有“王”字,實則在身份上卻有著天壤之別。
大將軍王是康熙想出來的新封號,上不得玉牒也算不得爵位,不過是個叫著好聽的榮譽稱號,哄小孩子的玩意兒。而十二爺則是實打實的親王,得以也三爺、四爺、五爺并肩的第四位親王,其地位和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于是此去西征路上,十四發現,若是他一人有什么要求和決斷還好說,可但凡他和十二哥有任何意見相左的時候,幾乎每個人都會聽從十二哥的指令,他在軍中混得竟然還不如年羹堯一個地方官
更可氣的是,這年羹堯的妹妹做了四哥側福晉,如今皇子當中只認四哥一個。而四哥一早便給年羹堯來了信件,告訴他見到十二弟就如同見到自己本人,一定要全心全意輔助好十二弟,卻對自己這個親弟弟只字未提。
十四心中的妒火幾乎要把自己給點著了。
四哥究竟是他的親哥還是十二的親哥究竟誰才是四哥的親兄弟
這次出征,除了年羹堯一個桀驁不馴慣會恃才傲物的將領之外,還有一個不安定因素,那就是隆科多。
歷史上的隆科多如今已經接了托合齊九門提督的位子,可現如今托合齊在九門提督位子上干得好好的,甚得康熙器重。隆科多在步兵統領衙門沒混出什么前程來,為著自己娘家出個能打的人物,康熙便將隆科多也安排在了軍隊之中。
隆科多的脾氣并不比年羹堯好多少,對于長官從來沒什么敬畏之心,又看不上十四這等毛都長不起的半大孩子在那里瞎指揮,故而對著十四沒什么好氣兒。
而年羹堯則是比隆科多更有性格,這幾年在四川一帶土皇帝做慣了,從來都是說一不二,聽不進去旁人半點勸言。
而十四作為康熙心愛的小兒子,素日里也是自我感覺良好到不行,總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和兵士們溝通,即便他軍事素質還算過硬,但依然沒有贏得將士們的尊重和愛戴。
總而言之,年羹堯和隆科多都是這次征戰中的不安定因素,而十四最不擅長處理人際關系,他自己的人際關系網還要靠著八爺來幫忙經營,如今遇上這兩個同他一般自命清高的刺頭兒,自然過得越發艱難起來。
如今跟敵方前鋒剛剛交手過兩次,戰事尚未真正開始,三個主將自己卻先干了起來,實在不利于內部團結穩定。
十二只得發揮多年積累的和稀泥經驗,幫著十四三人打圓場,順便給他們灌一些自制的新鮮雞湯,好叫他三個停止內部消耗,將精力放在討伐策妄阿拉布坦上。
經此一役,十四才對十二哥的看法有了些許改觀。
不得不說,十二哥的確還是有兩把刷子的,就連隆科多和年羹堯這等難相處之人都能玩得賊溜,有了十二哥在,他在軍中的日子才好過了不少,否則要日日跟這兩個刺頭兒斗法,怕是連個安穩覺都睡不成了。
臨近新年,京里康熙給戍守邊關的兩個皇子和幾位將領賜下了厚賞。殷陶去了衙門當中并不在軍營,賞賜就先擱在了十四那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