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祺出生那天正是康熙十八年的冬季。
額娘郭絡羅氏彼時還沒有成為掌一宮主位的宜妃,而康熙前頭也有了四個站住的皇子。
一個是背靠納蘭明珠一族的長子胤禔,一個是從出生便被封為太子的嫡長子胤礽,一個是不論弓馬還是讀書樣樣出眾的三皇子胤祉,另一個則是由皇貴妃佟佳氏撫養的四阿哥胤禛。
有這四個孩子在前面比著,康熙對這個剛剛下生的五阿哥胤祺難免沒了以往的重視。
胤祺生下的第五日,康熙過來宜嬪這邊看了一眼,點了點頭,道“這孩子生得不錯,四肢有力,虎頭虎腦,一看就是個身體康健的孩子,定當不難養活。”
宜嬪原也以為,這是康熙的夸贊。
可等到寧壽宮中鄭姑姑過來抱她的五阿哥時,宜嬪這才意識到了康熙的意思。
之前宮里沒了很多孩子,榮妃膝下足足失了四個孩子,可見剛下生的小孩子是不好養活的。
皇上當初說這話,并非夸獎她的功勞,把孩子生得健康,而是想著這孩子好養,可以抱去太后那邊,以全自己的“孝道”。
胤祺就這樣被抱去了寧壽宮中。
太后性子和太皇太后不同,最是隨和好說話。胤祺是太后教養的第一個孩子,太后對他極為寬和,幾乎到了縱容的程度。
胤祺就這么無憂無慮地長到了六歲,在他六歲生辰那日,宜妃過來寧壽宮坐了坐,同太后說起了五阿哥上學念書之事。
太后養胤祺一場,自然是盼著他好的,也不想耽誤這個孩子,聞言便對宜妃表明態度“你說得話我記下了,明兒我就跟皇帝商量這事。”
太后是最不會耍心眼兒的人,既然答應了宜妃便說到做到。第二天康熙過來請安之時,太后便跟他說起,五阿哥也到了年紀,很該去上書房念書了。
康熙聽了太后這話后久久不語。
太后雖然如今被尊為太后,也過上了隨心所欲的日子,但她這些年一直很不容易,活了大半輩子也沒有一個自己的孩子。
康熙考慮到太皇太后最近身體一直不好,太后也愁苦,有
五阿哥在身邊時時開解著倒也不錯,便道胤祺生辰太小,臘月里生人,可以稍晚一些去上書房念書。
胤祺就這么在寧壽宮中留了下來。
康熙這幾年忙得厲害,而宜妃剛吃了軟釘子,不敢再過問五阿哥的教養問題,后來養在自己膝下的九阿哥也漸漸大了,她的一顆心更是懸在了九阿哥和剛出生的十一阿哥身上,越發顧不上胤祺了。
胤祺在寧壽宮過得很好,太后和善,宮人追捧,就算是哪些事情做得不好,皇阿瑪礙著長輩情面,都不好在太后這邊呵斥于他。
胤祺這么一拖就到了八歲,等他再去上書房念書時候,比他小一歲的八弟、小三歲的九弟和十弟也一并入了上書房。
入學之后的生活很不輕松,比起寧壽宮中可以說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自從入了阿哥所,胤祺就覺得自己跟叫人上了綁似的,束手束腳,沒一件事情順心。
他功課也很是一般,比不過比自己小上一歲的七阿哥,甚至比不過后來入學的八阿哥。
再到后來,阿哥所中漸漸有了新的洗腦包,說五皇子都八歲了才來上書房,都這年紀了連句漢話都不會講。
胤祺倒不是不會說漢話,只是他在寧壽宮中蒙語說多了,也習慣了,一時很難改正。
他已經很努力在改變自己,卻依然沒得到旁人的認可。
當初在來上書房念書之前,太后也笑瞇瞇地對著胤祺說過,上書房里有他的“自己人”一母同胞的九阿哥,想來在阿哥所的日子會有人陪伴左右。
可當胤祺真的來到阿哥所后,他卻發現,那個所謂一母同胞應該和他最是親密無間的老九,已經有了另一個玩得很好的小伙伴老十,并且同貴人衛氏所生的八阿哥極為親近。
這三人形成了一個隱形的小團體,任誰都不能插入半分。
胤祺也做過努力,想要同九弟親近,可九弟眼里就壓根兒沒他這個人,眼睛只追隨著八哥一人。
胤祺從來不是那上進之人,在學習上是這樣,人際交往上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