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十四,紫禁城敲響了云板,嘉靖帝去世,五城兵馬司走上街頭,命家家戶戶撤去紅燈籠等裝飾之物,懸掛白布,開始國喪。
京城各大寺廟,撞鐘三萬杵。京城上空的鐘聲起此彼伏,不舍晝夜。雪花在鐘聲中飄蕩飛舞。
國喪期間,禁止屠宰四十九日,普通百姓皆素服,女人素服不得妝飾,二十七天之內不能婚嫁奏樂,二十七天之后可以恢復常服,正常婚嫁。
官員一百天內禁止嫁娶等喜事,此時距離汪大夏和魏采薇的婚期還有九天,婚禮必須按制取消。
三年之后又三年,三年之后又一百天,汪大夏欲哭無淚,卻也無計可施,連忙寫帖子取消婚禮,婚期等過了國孝之后再定。
就連木指揮都同情他,安慰道“好事多磨。等國孝一過,馬上為你娶妻。”
世上的悲歡并不相通,汪大夏被迫推遲婚期,壓在裕王頭頂的大山轟然倒塌,裕王就像五指山下被壓了五百年的孫悟空,頓時神清氣爽,一身輕松。
不過,在人前,裕王還是表現出悲傷的樣子,第一日,群臣勸他登基,他哭著拒絕;第二日,皇室宗人勸他登基,他哭著拒絕;第三日,名門望族、百歲老人、各國在京的使臣,僧道等等宗教界人士跪請登基,裕王還是哭著拒絕。
三請三辭是從太祖皇帝朱元璋就開始約定俗成的規矩,到了第四日,之前所有人等集體上表,勸進帝位,裕王終于點頭了,登基為帝,年號隆慶,是為隆慶帝。
隆慶帝登基后,發布登基詔書,提出了三十條革弊施新的政令,最重要的兩條就是平定父親嘉靖年間的冤案,平反昭雪,官場為之振奮,得到官員的擁護。
然后免除了隆慶元年一半的田賦,以鼓勵農桑。還下令將嘉靖四十三所有沒有收齊的賦稅,無論何種稅種,統統都不追收了一筆勾銷這個免稅政策一出,天下農民和商人對新皇帝更是感恩戴德。
僅此兩條,就天下歸心,萬民敬仰,百官臣服,其余二十八條,也皆有可取之處,隆慶帝一上臺,就立刻以革新者的姿態,坐穩了皇位。
位置坐穩之后,隆慶帝立刻追封了自己的母親杜康妃為孝恪太后,以彌補當年杜太后臨死前,父皇都不準他見最后一面的遺憾。
追封了原配嫡妻李氏為孝懿莊皇后。還把夭折的兩個兒子和女兒,分別追封為憲懷太子、靖悼王,蓬萊公主和太和公主。還分別賜給了名字,孩子們生前沒有做到的,死后統統給補上。
追封了死人,又封了活人。
封繼室嫡妻陳氏為皇后,封了侍妾李九寶為貴妃封妃當月,李貴妃生下了小公主,這下她就有了兩女一子,母憑子貴。
其余尚未生育的侍妾都按照年齡和進府的年歲各封妃嬪等位份。
此外,隆慶帝還要禮部為唯一存活的兒子取名字,禮部精心挑選了好多名字供隆慶帝選擇,最終取名為朱翊鈞,寄托了隆慶帝對兒子的美好祝愿,以彌補兒子五歲了都沒有取名奏告、編入宗室玉牒的遺憾。
除了冊封,隆慶帝還“逆行”,把祖父朱佑杬的牌位從明堂里挪出來了,停止了祖父明堂配享的資格。
須知,當年嘉靖帝以旁支宗室繼位,原本他的父親只是親王,但是嘉靖帝力排眾議,違背祖宗禮法,在朝中宣起“大禮議”之爭,非要把父親追封為皇帝,還加謚號,牌位列入了宗廟,和以前所有皇帝一樣明堂配享。
為此,嘉靖帝打殺、貶斥了所有反對他父親配享名單的官員,朝中腥風血雨多年。
如今,隆慶帝一上臺,就把父親費勁心力搞的“大禮議”之爭給推翻了,把祖父的牌位挪出來,各種祭祀規格也隨之降等。一切都打回原形。
什么“父喪,三年不改其政”的規矩,統統被隆慶帝拋到腦后,父親支持什么,他就反對什么。